中国上杭——教师进修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进校处室 > 初中教研室 > 初中化学
对“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的认识与思考
发表日期:2016-09-07  [字体显示:  ]  [收藏]  [打印]  [关闭]

对“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的认识与思考

龙岩市普教室 杨梓生

    20143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简称)意见》),强调“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为落实文件精神,一线教师应开展相关学习与研究,明确“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及其内涵,从而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到学科教学之中。

    一、“核心素养”提出的时代背景

    本世纪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繁、难、偏等问题,并在培育学科素养方面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然而,立足于学科的《课程标准》,对学科教育教学应达成的标准,仍对学科知识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要求,使得课程内容相对偏多;而且《课程标准》对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具体内容、培育途径及评价要求较为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导致教学实践无章可循。[1]于是,不少教师有意无意地假借“夯实双基”、“拓展视野”、“训练思维”、“培养能力”为名,课堂上教授了过多知识、安排了超负荷训练。这样的教学,剥夺了学生深度学习、合作交流与体验成功的机会,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身心健康也受到损害,等等[2]

    为改变上述现状,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适应自身可持续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变革、满足国际竞争的需求,教育部提出了“要组织研究提出各个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各级各类学校要……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工作的‘关键’因素”等的要求。

    二、什么是“核心素养”

    对于“核心素养”,国内学术界研究起步较迟,因而对什么是核心素养未达成一致的定义。但从相关文献看,不同学者共同强调核心素养对每个人及其所面临的一切情境(如个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社会)都具有普遍意义,在实现个体“成功生活”与建设“健全社会”两方面都具有核心价值。如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适合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3]国内学者达成的这些共性认识,国际经合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美国、芬兰等组织(地区和国家)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高度一致。

    认真分析前述组织(地区和国家)的“核心素养”框架,可发现具有如下特点[4]:(1)都强调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技术素养、数学素养、问题解决与实践探索能力等;(2)立足于终生发展和社会适应的要求、社会经济与科技信息发展的新要求选取核心素养;(3)核心素养不仅包含通性的能力、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同时兼顾具体课程的核心素养。

    基于上述认识,我国学者根据基础教育的本质特征,结合认定核心素养应遵循“不可补偿性、不可替代性和可迁移性”的原则,提出如图所示、包含“学习素养”和“关系素养”两大素养的核心素养框架。对于学习素养,包括学习动机素养(学习的愿望和主动学习的动机)、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三个方面。其中,学习动机素养是学习素养的核心;对于关系素养,则涵盖人格与心理、生理(对自己、生命)以及品质与品德(对他人、社会、自然)两大方面。前者主要是与自身、与生命的关系素养,后者主要是指与他者的关系素养。[5]

    不难发现,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表现,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虽然现行《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素养也涉及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但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有较大的差异:学科素养立足于学科特质角度提出来的素养,是学生在本学科内所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具强烈的学科倾向;而核心素养则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强调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所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是关键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素养。

    三、一线教师如何应对“学科素养”向“核心素养”转型

    由于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场所、经过后天学习习得的、作为关键能力的内核,因而《意见》强调要把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到学科教学;而且,核心素养的习得与养成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同时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因而《意见》强调“要组织研究提出各个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上述特点和《意见》提出的相关要求,强调教师要建立与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教育思想、专业素养,积极探索与核心素养培育相适宜的教学模式与策略等。一线教师如何应对从“学科素养”转向“核心素养”的培育呢?

    1.必须立足于国际视野,正确理解与把握培育核心素养的意义,认识到核心素养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价值,认识到培养核心素养是时代发展、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促进个体发展、培育健全与合格公民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核心素养”的框架、要素与特征,从而建立与核心素养培育相适应的教学思想与理念。

    2.遴选学科“核心基础”,发挥其在培育核心素养中的价值。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学科知识的支撑。然而,学科知识系统中并不是所有知识都具有同等价值,特别是一些事实性知识,并不具有高度迁移性,其育人价值相对弱。相反,对于有高度迁移性的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元认知知识等学科“核心基础”,对奠定个体健康成长、终身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是培育核心素养所必不可少的。因此,学科教学时,教师应遴选并强化“核心基础”、弱化“旁枝细节”,并围绕“核心基础”开展充分思考与探究、交流与讨论,促进学生深度思维。这对核心素养培育意义重大。

    3.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工作是培养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在解决各种问题过程起决定性作用、具有高度迁移性的能力。其中,思维能力的核心包括了创造力和想象力;问题解决能力包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育,有赖于教师营造适宜的教学环境、采取适宜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要转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积极营造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从而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合作和学会自主学习。

    4.注重学习进阶要求,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由于核心素养的习得与养成具有系统性和阶段发展敏感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站在学科课程系统规划好核心素养培育的整体性要求,同时根据课程内容要求的阶段性和学习进阶的递进性做好学段安排及学段间的衔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工作,做到各阶段各有侧重、有的放矢,学段间一以贯之、相互联结,最终达成核心素养培育整体性要求。

    此外,还应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评价。在评价方式上,不仅关注终结性评价,而且关注过程性评价,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是否乐学、会学、采取多样化方式学);在评价功能上,淡化过分强调甄别,充分发挥评价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既要让学生看到所取得的成就和进展,同时让学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在评价内容上,不仅关注到学生是否学会知识,还要关注学生是否学会做人、是否学会健体、是否学会与人合作、是否学会自我完善;等等。

    总之,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一线教师只有加强学习与研究,建立符合核心素养要求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评价要求,才能落实好《意见》的相关要求,并落实到学科教学中。

 


[1]田慧生.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157

[2]褚宏启.21世纪核心素养及其培育[P].二十一世纪英文教育,2015-4-30

[3]施久铭.什么是核心素养——为“培育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

[4]辛涛等.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5]王红.走向核心素养[J].人民教育,20157

 

 

 【收藏】 【打印】 【关闭
“中国·上杭”网站群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