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4日  星期一
中国上杭——教师进修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进校处室 > 初中教研室 > 初中语文
谈阅读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原则
发表日期:2016-07-04  [字体显示:  ]  [收藏]  [打印]  [关闭]
谈阅读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原则
作者:王蕾

  
  有效问题是相对低效问题、无效问题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问题的设计,意味着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众所周知,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阅读教学来实现的。韦志成先生指出:“从阅读教学的外部功能来说,它统帅语文教学,制约和影响着写作教学、说话教学和听知教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要中之要。”而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他们才能学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课。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问题,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的波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的问题就可以称之为有效问题。
  那么,在有效问题设计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有效问题的设计需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曾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儿童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实所实际具有的水平,叫“现实水平”;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儿童所能达到的水平,是“潜在水平”。在儿童的“现实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如能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注意难易适度,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
  符合这一特点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未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而且是班里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它就如树上的果实,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即,而是跳一跳就能摘得到。如在讲授《祝福》时,教师一般都是从“我真傻”入手,去深刻认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的,但由于设计的问题距“最近发展区”的远近不同,难易程度不一,教学效果也就不同。如果这样来设计提问:“祥林嫂认为自己真傻,这告诉了我们什么?作者这样写能否揭示主题?”由于问题涉及的面较大、较笼统,学生难以回答清楚。而一旦改为如下的问题:“祥林嫂为什么认为自己傻?”“为什么阿毛被狼吃了,祥林嫂就变傻了?”“阿毛不被狼吃掉,她会不会变傻?她的命运会不会好些?”这样提问,化整为零,学生就乐于思考,从而深化了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认识。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采用化整为零的设计思路,使设计的问题恰好地落在学生现实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使学生“跳一跳,摘得到”。这样他们在情感上就很乐意接受,自然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就高涨了。
  二、有效问题的设计要体现瞄靶心原理
  射箭打靶要瞄准靶心,目标要对住中心点,所谓设计问题的瞄准靶心,亦当如此。
  何谓课堂教学的“靶心”呢?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我之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则为讲明之。”可见,对全篇文章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重点,或是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疑点等,即靶心。所以,有效的课堂提问设计过程,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和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来精心设问、发问的过程。
  比如,教郭沫若的《天山的街市》这篇课文时,一位教师在进行完了作者及相关作品介绍,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学生配乐齐声朗读,并让学生读一读深深地打动自己的句子,同时说说深受感动的原因等教学内容后,他小结道:“这的确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小诗,它是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天上真的有街市吗?当然没有。这是诗人从现实街灯的人间世界,联想到宇宙星空的天上街市。一切想象都要有生活做基础或者做投影的,诗人想象中的世界,实际上是他‘心造’的人间乐园。联想与想象是诗歌不可或缺的双翼,失去联想与想象的诗歌是没有生命的。”然后连续发问:“同学们能把诗歌当中的联想的诗句找出来吗?”“从这一段诗句中,我们能发现联想有什么特点呢?”“大家注意体会作者是从哪里出发进行想象联想的?”“同学们,你们也能够运用这样的比喻造这样的联想的句子吗?”
  这一组问题,都紧紧围绕这首诗歌“运用联想和想象手法”这一教学重点、难点同时又是学生容易产生的疑点进行设计,引导学生由易入难、循序渐进地把握学习重点和难点,思考并解决疑点,这样的瞄准靶心式的提问,能让学生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内容的要领,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自然更积极地参与学习了。
  三、有效问题的设计应遵循立体性原则
  设计的问题思路窄、跨度小、答案唯一,思路沿着一条线单纯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妨称之为“线性问题”;而设计的问题思路宽、跨度大,不是以一个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时空与机会,发散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度、广度,具有巨大的求异性与包容性的问题,我们就称之为“立体性问题”,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是指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回答的问题。它给学生带来更大的思考空间,也更利于学生灵动思维的培养。
  记得笔者在教莫怀戚的《散步》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掌握课文基本内容之后,我便设计了如下的问题:同学们,你在这一家四口中最欣赏哪一位?为什么?我给同学们10分钟时间思考准备,然后请大家用“我最欣赏的人是……,因为他(她)……,可从文中……看出”这样的句式回答。由于这一问题对整篇文章来说,能覆盖全篇,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究,因此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畅所欲言。有的回答说:我最欣赏的人是文中的母亲,因为她十分疼爱自己的孙子,也就是文章中的儿子这个人物。可从文中“母亲变了主意,说:‘还是走小路吧!’”看出。因为她年纪大了,所以刚开始散步时想走大路。但当孙子想走小路时,她想让孙子高兴,就改变了主意,这反映了母亲对孙子的疼爱。有的回答说:我最欣赏的人是“我”,也就是作者这个人,因为他很孝顺。我们只要从他解决分歧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出来,最终他“决定委屈儿子”,照顾母亲,一家人走大路。除此以外,欣赏妻子和儿子的都有,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最欣赏的人物,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使得课堂上师生对话异常活跃。
  正由于以上问题的设计给予学生发散思索探究的空间更大,对学生来讲,无论是导读面的广度,还是思维训练的深度,都远远超出了判别类、描述类问题,学生不是单纯地从一个方面,而是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与不同角度,立体地感知和掌握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学生面对这类问题,肯定热情高涨,积极思索探究。
  当然,阅读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关注点远不止以上三点。面对新课程,我们脚下的路还很长,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努力学习新课程理念,加强探索与实践,惟其如此,才会找到有效问题的设计原则、方法,从而让学生真正地参与教学,有效保证新课程核心理念的顺利实施。
 【收藏】 【打印】 【关闭
“中国·上杭”网站群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