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看门道,评课重实效
——也谈如何有效组织语文听评课活动
灵璧中学 丁德鸿
作为常规教研业务的主阵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在各级各类学校制度化的硬性要求下,听课评课依然是教研组同仁之间彼此切磋、相互提高的重要教研手段。笔者自2002年担任语文教研组长以来,每周的例行公事之一,便是组织包括听评课在内的语文教研活动。
一般评课的程序也就是三步走:
首先由执教者谈自己教学设计的理念、课时安排的蓝图、实际操作的体会之类,其次由参与听课的老师进行点评,最后由教研组长(或中心发言人)作总结陈辞。然而往往在活动的第二个环节会出现冷场。能够第一个主动发言的寥寥无几。于是,作为教研组长,要么要求按照座位顺序轮流陈述,要么由教研组长直接点将。每到这时候,语文教师谦恭礼让的好品质就全体现出来了。于是,被动尴尬的应付,不痛不痒的赞扬,甚至 “我也同意某某老师的观点”,这种一箭双雕的奉承,使得语文评课成了名存实亡的走过场。
显然,没有一定的专业高度,缺乏批判求是的眼光,这种一团和气的评课是“无效”的评课。
作为语文教研组长,甚至有时自己也会怀疑:这是不是应景式的务虚,是不是形式主义的走过场?然而目睹同事们在准备公开课时的缜密周至,执教公开课中的可圈可点,也使我深深思考:怎样的听课评课才能够“务实”、“有效”。
一、从听课的角度,看语文课堂的“四性”
听一节语文课,要审慎地看这节课的真实性、创新性、实效性与和谐性。
1、真实性:看待一节语文公开课,起点是课的真实性,特别是看学生对文本感知的真实思维过程,看绝大部分学生学习过程的曲折性、领悟过程的自然性,看所讨论的问题的差异性与实际生成,是否符合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实际,看教师教学的课堂生成有无意外情景,看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否拥有足够的应变能力。
2、创新性:一节语文公开课如果没有创新性,就会失去公开课应有的意义。只有充分展示了教师的教学个性、潜能、风格,并在教学设计、教材解读、教学方法等方面有匠心独具的追求,才能给人以“不虚此听”的启迪。以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为例,教师在上公开课时,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材处理。如果只是依赖教学参考书的支撑,或者直接下载人家的PPT课件“拿来”就用,自然也只能是鹦鹉学舌般地“克隆”别人的思想。在公开课这种鼓励创新争鸣的舞台,执教教师应该敢于提出不同观点。当然,教师自己有最原生态的阅读体验,才能有最真实、最有感染力教学设计。
3、实效性:语文课固然不能上成纯粹的知识课、训练课,但也不能偏执地走虚幻之路,走向非语文的边缘化之路。语文课即使要从“大语文教学”的视角出发,也应该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质的因素存在。一节语文课下来,至少应该能实实在在地授人以“渔”。即使是情感的熏陶、情操的陶冶、视野的开拓这样“务虚”的东西,也应当依托于具体的语言文字当中。千万不能让语文课堂“种了他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成为非驴非马的四不像课。实效性应该是评价一节语文课的重要标尺。
4、和谐性:从语文课堂教学的角度,应当重点处理好下列几对关系:
一是教学目标与课堂生成之间的关系。
教师不能囿于“自主、合作、探究”而一味无原则地自由放任,应该引导学生建设性地讨论,适时回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上来。同时,教师还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和兴趣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达到与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不同的新的教学生成。
二是文本解读与拓展迁移之间的关系。
课堂上既要贯彻“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又要防范因过分注重拓展迁移,反而使文本解读浮光掠影的现象。
三是文本阅读与多媒体应用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不能替代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涵咏。执教者恰当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作用,又要避免过多过滥的视频、图像对文字潜在魅力的冲击。
二、从评课的角度,评语文课堂的“四点”
所谓评语文课堂的“四点”,评的是这节语文课的切入点、制高点、高潮点、动情点。
1、切入点:一节语文课如果上得不好,容易出现杂乱无绪的现象。一篇课文讲多讲少、讲深讲浅,重点、难点定位在哪里,没有一定之规,但找准切入点很重要。如李森祥的小说《台阶》,以“父亲为什么决心要造有九层台阶的新屋?”为切入点,学生从文本里细心寻觅,很自然发现文眼句子“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循此文眼,一番思悟之后,更可自然联想到父亲追求的是受到应有的尊重。层层发掘,剥茧抽丝,便达成了对小说人物的理解。
2、制高点:一堂高质量的公开课应当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占领制高点。这个制高点可以是引导学生归纳出某种相应的思维方法,可以是矫治学生的思维疏漏,也可以是大幅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是与中考或隐或显的从容对接。每一节课的制高点都要站在宏观的视野、动态的视角,着眼于学生思维的系统发展,指向学生思维、情感和悟性等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终极发展。不能机械重复,一点高度也没有。
3、高潮点:没有高潮的语文公开课无法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教师要充分运用渲染铺排、对比纠错、悬念照应、起伏跌宕、谐趣幽默、个性解读、质疑探究等多种方式,激活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酝酿高潮。
4、动情点:当前,受某些偏激的所谓“模式”的影响,过分强调语文课堂中的学生活动,却偏偏弱化了语文教师激情澎湃。更有甚者,甚至出现所谓“教师讲解不得超过三分钟”、“砸掉讲台”之类的偏颇做法。而实际上,语文教师的激情澎湃恰恰是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强烈动力之一。没有语文教师的激情,语文课又何来迥异于其他学科的魅力?
听课看门道、评课重实效。如果我们在听评课的过程中,以上述的标准来发表见解,不要再用一些空话套话来评课,我们语文教研组的评课一定会成为学校教研的亮点之一。参与听评课的各位老师,也一定会真真切切地领略到参与教研活动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