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为“曲”之法
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中学 李彬
记叙文是中学重点训练,且高考考场常用的一种文体。从近年来高考作文来看,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高考写作记叙文的考生不多,能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写出具有情节感、故事性佳作的更少。据2014年江苏高考阅卷组语文学科负责人、南师大文学院院长骆冬青教授介绍,今年江苏考生写议论文的居多,且大多数千篇一律。骆冬青教授甚至还用“可怕”和“恐怖”这样的词语来形容考生普遍写出的议论文:“中学训练出来的议论文更可怕,中学老师限定的方向和写作格式‘三段论’,学生写出来后,看几篇就有想吐的感觉,怎么可能得到好的分数呢?”
2014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专家组的一番见解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恳请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老师,把这种颠倒再颠倒过来。且不论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单从高考‘拿分’来看,写记叙文也分明优胜于议论文。今天在6家报纸公布的30篇优秀作文中,记叙文共计17篇,占56%。请读者诸君注意,今年高考作文答卷中的记叙文共占15%左右(抽样调查数据),恰恰是这15%的记叙文涌现了如此之多的‘拔尖之作’,你说高考作文若想脱颖而出拿高分,舍‘此’其谁?”
对江苏考生而言,写好记叙文已是刻不容缓!
那么,如何写好记叙文呢?清代文学家袁枚在《李觉出身传评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石,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写文章要象山一样起起伏伏,不要平淡无味,要写出点波澜,有曲折起伏,那才吸引人。由此而知,“曲”是文章结构精巧的重要特征之一。如何“曲说故事”?这就涉及到一个方法与技巧的问题了。前人创造了许多技法技巧,应该说都很实用。
现结合近年高考佳作,谈谈文章的几种为“曲”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设置悬念
悬念在叙事文学中有神奇的魅力,这魅力曾被清代的李渔一语道破:悬念就是叫人“揣摩下文,不知此事如何”,如果“使人想不到、猜不着,便是好戏法”。悬念能把读者推向一个欲罢不能、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中。设置悬而未决的矛盾,但又不马上解答,故意在读者心中留下疑团,使你非要看个究竟不可。常见的步骤有:先铺垫,再设悬,适时解悬。设置悬念常用倒叙的写作方式,或利用人物的反常言行,或把不同线索的事件交织在一起,中途中断某件事情的叙述,转叙他事,以引起读者的期待心理。“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语言变瑰奇”,中外同理。
如契诃夫的小说《威胁》:
有一个贵族老爷的马被盗了。第二天他在所有的报纸上都刊登了这样一个声明:“如果不把马还给我,那么我就要采取我父亲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过的非常措施。”威胁生效了。小偷不知道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不过他想着可能是某种特别可怕的惩罚,很害怕,于是偷偷地把马送还了。能有这样的结局,贵族老爷很高兴。他向朋友们说,他很幸运,因为不需要步父亲的后尘了。
“可是,请问你父亲是怎么做的?”朋友们问他。
“你们想知道我父亲是怎么做的么?好吧,我告诉你们……有一次他住旅店时,马被偷走,他就把马肚带套在脖子上,背着马鞍走回家了。如果小偷不是这样善良和客气的话,我发誓,我一定要照父亲那种做法去做!”
评点:一则简短的声明,竟吓得小偷心惊肉跳,赶紧原物奉还,也让朋友不明就里。寻找其中缘由,竟然是一种简单的自我惩罚方式,令人捧腹大笑。
写考场作文,如果能善于挖掘那些蕴涵较强情感或深刻主题,并且初具故事意味的日常生活材料,运用恰当的讲述故事的技巧,就能将故事讲得“复杂化”,创造出一张一弛、起伏跌宕的魅力,让文章有看头、有引力。下面来欣赏一篇2012年江苏省满分作文。
忧与爱
早晨,于惴惴不安之中,凌晨三点十分,我便醒了。紧张,焦虑,万分不安都藏于心底,心儿咚咚跳个不停。今日,我将走向考场。
天刚蒙蒙亮,走出卧室便看到厨房亮着灯,与对面楼层的漆黑一片相比,我家的灯格外突兀。妈妈在准备早饭,可是我的心情迫使我吃不下去,便倒了一大杯水想要一饮而尽。“别,今天语考三个小时,中途不能上厕所,少喝点。”妈妈连忙阻拦,我恋恋不舍地放下杯子。
时间嘀嘀嗒嗒,坐立不安的我更加焦躁,口渴难忍可家人不让喝水也令我有几分懊恼。好不容易校车来了,我才风一般地冲下楼去,同校的学生们没有了往日的唧唧喳喳,都在看题目,我也拿出讲义继续翻看。
看到校车上有饮水机,我便拿出水杯去接,水刚送到嘴边,送考老师便嚷道:“上午少喝水,考语文。”我再次放下了杯子,下了校车领了准考证,我便拉着好友的手去报刊亭买水,谁知她也来了一句:“别买了,上午考语文,仨小时呢!”我如泄了气的皮球一般又被从救我于水火之中的纯净水旁拉了回来,“考场里有水,你进去再喝。”我无奈地点了点头,此刻的我已没了说话的力气。
进了考场,我先环视了考场一周,传闻中的考生用水呢?根本没有。讲桌上只有两瓶农夫山泉,这大抵也是监考老师的吧,我咽了咽干得难受的嗓子,在监考老师用金属探测仪探我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问了一句:“老师,考场哪儿有水?”前面瘦小的女老师腼腆地笑了:“你想喝水啊,桌子上那两瓶水你拿一瓶吧,我不喝了。”我羞涩地笑了,还是不拿了吧,那是老师的,我又咽了咽口水。
找到考场,坐了下来,肚子开始咕咕叫,早上没吃饭,喝点水也是好的呀。我趴在桌子上,一手捂着肚子,一面听着心跳加快“咚咚咚咚……”
耳朵紧紧挨着桌面,咦?仿佛有人向我走来又走了回去。我抬头一看,一瓶水正静静地站在我的桌下,那名齐耳短发、矮矮小小的老师对我一笑,一丝感动涌上心头,温暖我整个宇宙,我迫不及待地拧了开来,畅饮几口,想起早上妈妈、老师、好友的叮咛,我又放下了水杯,只是那份清凉早已沁入心脾,湿润了我的嗓子,甘甜了我的胃脾。
“谢谢你们,妈妈,送考老师,好友以及这位素不相识的老师。你们担忧我喝水过多影响正常发挥,同时那位女老师又担心我口渴难忍,我感受到你们的忧虑与背后那份朴实的爱!”
特别是这位瘦小的老师,大抵我这一生与你只有一面之缘,可是你给予我的那份清凉我莫不能忘。
忧的背后隐藏着爱,爱与忧本是同一物,有了爱才能感到忧虑不是吗?谢谢你们对我担忧,忧的背后的那份爱我更铭刻于心。
忧与爱正在考场中进行着……
评点:这是一篇聪明机智的临场即题之作。作者借高考说事,讲述一个考生“喝水”的故事。考前焦虑紧张,没有心情吃早饭,只想喝水,因考语文需要三小时,身边的人对此“爱恨交加”,充满疑问,充满悬念:焦渴难耐的“我”,如何解渴?在家里,想喝水,母亲劝阻她:“别,今天语文考三个小时,中途不能上厕所,少喝点。”校车上,想喝水,送考老师嚷道:“上午少喝水,考语文。”下车后,好友不让她买水:“别买了,上午考语文,仨小时呢!”考场里,见到她口渴难耐,瘦小的女教师腼腆地笑了:“你想喝水啊,桌子上那两瓶水你拿一瓶吧,我不喝了。”文章以“喝水”为线索,把一个简单的故事演绎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且巧妙地扣住了“忧中见爱”的主题。语言活泼诙谐,富有生活气息。层层设伏,小中见大。
二、抑扬变化
“抑”,就是抑制,对人或事物进行贬抑;扬,就是扬起,对人或事物进行褒扬。抑扬法可分为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和抑扬交错三种。先抑后扬或欲抑先扬运用得体,就会造成如同平缓的水流突然跌入深谷,随即激起千朵浪花的效果。这种手法的运用不仅使文章结构完整,首尾正反照应,而且曲折生姿,生动感人。当然,还有倒叙法、补叙法、夸张法等等。这些方法和技巧的恰当运用都能使事件或故事收到摄人心魄、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作者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来刻画贾宝玉形象。先由王夫人介绍,称他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后写黛玉母亲曾说过他“顽劣异常,极恶读书”;再写林黛玉猜想他是“惫懒人物,懵懂顽童”;最后引出两首《西江月》词正话反说,赞颂了他的叛逆精神。前三次是抑,最后一次是扬,目的在于以贬抑突出褒扬。值得注意的是,先抑后扬的目的在于扬,抑的部分或者是出于误会,或者是不重要、非本质的方面。所以,写人的抑常在外表,不要在人品方面好坏各半,否则本末倒置。
下面来看2014年江苏省满分作文:
青春万岁
搬家的时候,老爸每运完一箱衣服,就得在床沿上坐一下,一言不发地歇。老妈有远视了,细小的东西,她得拿远点,挤着眼看,小扣子,小绳头,都攒着,慢条细理地装进一个素净的小布袋里。
都老了……我叉着腰站在屋中央,悲从中来:青春,终究敌不过生活的,戏要散场,照片要褪色,时间的洪流……
怎么回事?我面对着两摞一模一样的《简明日本语教程》,水蓝色的封面微微打卷儿,我激动得有些颤巍巍地打开扉页,老爸老妈一粗犷一娟秀的署名清晰可辨。
我捧着书,奔进屋里亮给他们看。我能看见他们的眸子“咯噔”一下,那是回忆之门打开的声音。
“当年《排球女将》可真火啊!”老爸伸脚“搓”来他的拖鞋,久别重逢似地摩挲它的底脊。
“小鹿纯子算现在的‘女神’,当时叫‘大众情人’。”老妈笑着补充道。
几十年前的青春火苗,竟把家里气氛“焐暖和”了,我感叹它的魔力。
一发不可收。那堆旧书像个兔子洞,老爸老妈的青春洪水一般从那洞口里涌出,堵都堵不住。
爸爸的《山乡巨变》、《活动变人形》,妈妈的池莉、王安忆、陈丹燕,书里夹着手绘的藏书票。
“找到了!”老爸捧着一本巴掌大泛黄的“工作日志”,就好像捧着一只轻盈的、易碎的、振翅欲飞的蝴蝶。
是一本手抄诗集,是青春的幻梦。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他那声音雄厚,我估计全楼道都听得见。
那是多么动人的一幕:光河里,旧书里的碎屑逆着光纷飞。老爸不知疲倦地,一首一首地读着朦胧诗,像演讲的青年。老妈蜷着腿,抱膝,目不转睛地盯着老爸,像听吉他的姑娘。
他们的赘肉和皱纹,都被光影模糊,我只看见两双清澈闪亮的眸子。这陃室束缚不了他们,这凌乱的鸡毛蒜皮束缚不了他们,门口探头邻居惊奇的目光束缚不了他们。
他们心中的火还没熄,他们从未被生活磨平。
如果时光不能倒流,那么这一幕只能证明青春万岁,青春不朽。
老爸大口喘着气,坐回床沿上歇息,他的老式衬衫彻底汗湿。
他的眼中分明有泪。
评点:本文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老爸“每运完一箱衣服,就得在床沿上坐一下”,老妈“慢条细理”,搬家时的爸妈诸多如此表现,引起我的同情与感慨:“都老了……我叉着腰站在屋中央,悲从中来:青春,终究敌不过生活的,戏要散场,照片要褪色,时间的洪流……”,然而当“面对着两摞一模一样的《简明日本语教程》,水蓝色的封面微微打卷儿……”,沉睡的记忆闸门被打开了,青春的火焰再次被点燃,“老爸不知疲倦地,一首一首地读着朦胧诗,像演讲的青年。老妈蜷着腿,抱膝,目不转睛地盯着老爸,像听吉他的姑娘。”一抑一扬之间,“时光不能倒流,但青春是不朽的”的主题就得以凸显。
三、制造误会
“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这种错误理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和感情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应该说,误会的产生大多是出于偶然,但如果能用偶然的误会来表现某些必然的事物,往往有出乎意料的效果。误会法的巧妙运用,使文章如山上看山,一峰背后又耸一峰,美不胜收。如小小说《地球仪为什么是歪的》:
督学到学校视察,见教室里有个地球仪,就问学生甲:“你说说看,这地球仪为什么会倾斜23.5度呢?”
学生甲惶恐地答:“不是我弄歪的。”
督学摇摇头,转问学生乙。学生乙双手一摊,说:“您也看见,我是刚刚才进来的。”
督学疑惑地询问老师,老师抱歉地说:“不能怪他们,这地球仪买回来时就这样了。”
督学脸色愈来愈难看。这时,校长赶紧解释:“学校经费有限,这是在地摊上买的。”
评点:围绕着“地球仪为什么会倾斜23.5度”这一问题,学生、老师和校长各有不同的说法,却没有一种答案是对的,小说通过极力铺陈误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学校师生的不学无术。彭荆风的《驿路梨花》也是反复运用误会法来构思行文: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误会;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梨花,又是误会,原来梨花已嫁到山那边去了。由于巧置误会,悬念层叠,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错 觉
今天第五节是体育课。第四节一下课,我便把饭盒放进食堂,算计着体育课可以提前几分钟下课,以便买份好菜。
体育课果然提前了几分钟结束。刚解散,我便一溜烟跑到食堂,从成排的饭盒中拿出那个方形的,跑到窗口买了份排骨。
当我走出食堂时,才看到一群群学生冲向食堂,食堂里转眼便排起了一条条长龙。我得意地大嚼着排骨,看着那排成的长龙,心中十分得意。
当我向空中吐出第四块骨头,并一脚把它踢得远远的时,发现食堂门口有个女孩看着我。那不是隔壁班上那一个姓沈的么?反正挺漂亮,平时常听同学们提起她。我也看了她几眼,但终究觉得不好意思,便跑到运动场上,避开她的目光。
我坐在运动场上,一边吃饭一边想着刚才那女孩。短头发、大眼睛,可我和她根本不认识,她怎么总看着我?我抬起头,却看见她也到运动场来了,就坐在对面的看台上,仍旧看着我笑。我越发不自在了,想不出她为什么总看着我。难道她……?这不可能,我又黑又瘦,一头鸡窝似的乱发,穿着一身旧运动衣,踩着一双已有一周没洗的脏球鞋。实在没有哪一点儿值得她看的。我赶紧几口扒完饭,站起身准备回教室。这时她也站起来,笑着跑了过来。
她笑的时候更漂亮了,一对小酒窝,风中飘逸的黑发……我有些呆了,看着她,想不出事情的原因,便转身想走。
“哎!等一等!”她喊出声来。声音甜甜的,像一串银铃。啊!她找我讲话了,这可是条新闻,下午我又可以向同学吹牛了。我转过身,看着她白皙的脸,全身感到不自在,麻木地挺起一张笑脸问:“有什么事吗?”这一刻我觉得全身在发烧,猜想着她要说什么,但怎么也想不出。
终于,她跑过来了。“没什么。”她又开口了,那声音使我有些陶醉。她又低头抿嘴笑了一下说:“我只想问问你吃完饭没有。因为——因为你用的是我的饭盒!”
评点:《错觉》是一篇典型的靠误会制造喜剧效果的佳作。因为想买份好菜,“我”便把饭盒提前放进食堂;又因为急着打菜,“我”才没有仔细辨认饭盒的真正主人。这一连串原因导致了此后事件的发生,是整个误会的动因。当“我”吃完饭,想回教室时,女孩竟跑过来,主动与“我”搭话。至此,误会达到极致。当女孩揭穿误会,期盼与现实间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真实地再现了青春少年的朦胧情感。
四、情节突转
情节突转是指事件没有朝着预想的方向发展,而是中途发生逆转。这种转变或表现为喜事突然变成悲事或表现为人物从顺境突然转变为逆境,完全出乎意料,反之亦然。如小小说《一幅国画》(片断)。
四年一度的干部选拔会议就要召开了。牛部长家里,可真是比过年还热闹。
一拨送礼的人都走了,牛部长像往常一样,兴奋地欣赏着礼品。
嘿嘿,这是什么?他怀着极大的兴趣将一个纸筒展开,啊!是一幅国画!牛部长高兴极了!因为他姓牛,而画的又是一头“孺子牛”,赞誉之意跃然纸上。
不过,作画者似乎功底不够,把牛画的有点像鼠。突然,牛部长从画下发现了一行小字,他连忙凑上去看,还看不太清,又赶紧从上衣口袋拿出老花镜,看了起来。那是用蓝色圆珠笔写的,上面写道:
“远观看似牛,近看不是牛。不把田耕地,只把香油偷。”
评点:牛部长怀着兴奋的心情欣赏礼品,谁知却是一幅讽刺之作,心情一下降到冰点。这种前面层层渲染蓄势,高潮时笔锋陡然一转,忽然出现另一种意想不到的结局的构思方式犹如平地一声春雷,让人耳目为之一震。
在一篇作品中,这几种为“曲”之法往往并不孤立使用,有时交互错杂,更使文章异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我们若能仔细揣摩,并大胆尝试,定能不负努力,有所收获。下面来看2014年江苏四市联考的一篇满分作文。
意 外
“来来来!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本店今天七折优惠处理一批优质宜兴紫砂壶,不惜血本,大酬来宾,二十元钱一只,经济实惠,质量可靠。售出物品,概不退换!来!来!来!”
小店老板声嘶力竭的叫卖声,一下子吸引了众多行人。渐渐地,小店柜台前,几个,十几个,几十个人围了上去,纷纷抢购难得的便宜货。顿时,小小的店堂内被前来抢购的人挤得水泄不通。几个年轻力壮的一马当先,那些老头老太也拼命往前挤。那老板忙得不可开交,喉咙已喊得破了,头上热气蒸腾,大汗淋漓。平时放钱的小木箱,早已塞满,只得临时抓起一把紫砂壶,权当钱箱……
正在这忙乱之时,一个壮年农民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只见他拨开人群,来到柜台前,把那紫砂壶往柜台上一放,粗声粗气地说:“老板,退货!”
“什么?退货?没门儿!你没听见我吆喝?本店出售的物品概不退换!”店主说着,指了指“一次性处理,概不退换”的字样。
“老板,平时可以不退,今日非退不可!”
“嗬,这么看,你是存心捣乱?我可是有言在先,说不退就不退。再说,我可没硬要你买,这就叫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说着,店主得意的拍拍壮年农民的肩膀!
这时,在一旁急着要购买的顾客也已等不及,有几个还高声嚷道:“喂,朋友,你帮帮忙哦,自己要买的,怪啥人!”
那农民,并不生气,也不着急,只见他一边拿起紫砂壶,一边说:“好,老板,你说出的话可别后悔!”说着他揭开壶盖,往桌上一倒,只听得“哗啦”一声,从茶壶肚里倒出了一大堆钞票。在场的人一个个被这壮汉意外的举动惊呆了,那店主也吃了一惊,连忙回头一看,才发现在手忙脚乱之际,错将临时放钱的紫砂壶给了壮汉。
顿时,小店的气氛仿佛凝固了一样,谁也不吱声,你店老板更是尴尬得无地自容,脸色一会儿红,一会儿白……
评点:本文是小作者将生活中碰到的一件小事经过精心加工、巧妙构思而写成的。事情本来很简单,即买卖双方,一个执意要退货,一个坚决不让,于是双方发生争吵,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戏剧情节。作者由此展开思考:如果顾客是因为紫砂壶里有钞票而要求退货,那又将是什么情形呢?于是作者精心构思了这一戏剧性的故事,意图通过出人意料的情节表达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主题。本文有两次大的波澜:一次是紫砂壶畅销之时,壮汉要求退货;一次是店主坚决不让之时,壮汉揭开壶盖,揭穿谜底。两次波澜,折射出店主与壮汉两种人不同的精神境界。这一切都得益于“曲”的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