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杭——教师进修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进校处室 > 培训处 > 继续教育
真语文,才有真魅力
发表日期:2016-08-25  [字体显示:  ]  [收藏]  [打印]  [关闭]
 

真语文,才有真魅力

 

龙文区教育局

  

“语文老师一定要关注身边的语言现象,关注身边的社会生活。用我们母语的技巧,或者是语言的能力来反映、概括、提炼、升华,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的语文生活。”

 

  这是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冯彦老师在和我们分享《言语实践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讲座中引用专家的一段话。

 

  这段简短的话语引起了我深深地反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提出:“‘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创造和谐的真实的语文生活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近年来,自然语文、智慧语文等各流派也在相互借鉴,各自寻找话语权。真正的语文课堂并不是“老师太好了,学生也太好了”,并不是课堂预设得天衣无缝,课堂推进水到渠成,完美无缝。真正的课堂应该有那种危机四伏与化险为夷,起伏跌宕与柳暗花明,攻坚与发现的缺憾美。

 

  专家认为现在语文教育最大的危机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假”,用一句话形容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教学、教材、教师和评价在大行其道。

 

  教师多数以教材为载体强化话题,却忽视知识传授;强化学生活动,缺技能训练。还有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多媒体只是实现教师教学的灵魂的手段,是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运用时应该有一个边界点,多媒体不该成为整堂课的教学手段,课堂不是戏剧舞台,教师如果不断煽情,上课就像演戏,教师扮演的导演角色,让学生配合,跟着老师设计的思路走,忽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的培养。我认为这样的课堂是违背了语文实践的意义,不可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

 

  福建特级教师陈成龙说过,语文老师教的必须是真语文知识,不要在语文课上不断地展示音乐知识、政治知识、美术知识,干了别人的活,荒了自己的田。而且你所教的语文知识,是从语文教材中提炼出来的,适合教学对象的有机的,融合了知识、技能、情感的学习内容。就要把它和曲解文本的知识、不顾教学对象实际硬塞的知识,与那种非语文的知识区别开来。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真语文,才能上出语文课的灵魂。

 

  作为同样从事一线工作的冯彦老师,认为真语文的课堂就是不造作,语文教学与人生最接近,语文教学塑造学生的心灵,语文教学最该真实、真诚、真情、真切,让我们本本色色教语文,认认真真教语文,使语文回归本真状态。

 

 【收藏】 【打印】 【关闭
“中国·上杭”网站群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