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教育信息化的重点之一就是更好地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成为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教育实践的需求,也可能成为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实现学校长远持续发展的一个突破口。近年来,我们的校本研修活动就以此为主题不断深入。
两个关键词“切换”思维
我校是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曾经承担了省重大课题的子课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教学手段、方法和模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全校教师都曾是课题的参与者,但现今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与以往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什么关系?有些教师将二者混为一谈。为此,我们从辨析这两个概念入手,帮助教师们先正确理解,然后研究如何实施。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提法出现频率非常高。众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而2012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首次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要求“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独特优势,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创新不断深入,信息化对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可见,两个概念是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同阶段提出的不同要求。以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还没有触及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现在要做的,是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即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从“与课程整合”到“与教学深度融合”,其与教学的关系,从相辅相成的合作,变成了相互融合的一个整体,层次要求更加深入。这里的两个关键词是“融合”和“深度”。所谓“融合”,就是要让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服务于教师、学生,服务于课堂上的教与学和课前课后的评价与交流;所谓“深度”,就是要触及教育教学的深度问题,不仅表现在新技术的运用,而且表现在技术带给教育的新理念和动力。
日常研修注入“技术基因”
学校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要求教师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增强信息意识,提升信息能力,像使用粉笔、黑板一样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设计学习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评价学习成果。同时,还要促进学生适应新型学习方式。
为了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校为每一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为每一间教室配备了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购买了学科网、知网、金太阳好教育网、组卷网等网络平台的使用权,为教师提供上网学习的便利条件。我们要求教师在业余时间自主研修,了解教育的新动向,学习信息化教学的知识和方法。学校建起了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鼓励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交流研讨,解决学习和应用中的困惑。另外,针对教师的需求,学校还举办了一系列培训讲座,如《微课的设计与制件》《知网智叟助教辅助平台的使用》《电子白板的使用》等等。
专题交流探向深度融合
围绕着两个关键词,学校借助全校性的交流研讨会、优秀备课组研修展示、融合课展示等活动,开展了一系列专题研修活动,为教师搭建展示研修成果、交流经验、探讨问题的平台。这种引领,帮助教师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掘个人潜能,发挥集体智慧,探索教与学的新方式,构建新型教学结构。
今年5月12日,物理组于洋老师做了一节“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研讨课。课堂上,于老师充分挖掘和利用电子白板和实物展台的各项功能,运用高速摄像头,将多个实验过程清晰、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他还运用“作业盒子”进行随堂测试,借助网络交互平台方便高效的特性,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自己答题的对错,老师也第一时间掌握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答疑。课后,高二物理备课组进行了课堂观察汇报,对比分析了传统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课堂的不同之处,总结出后者的优势。在随后的交流研讨中,老师们还分享了参与此项研修活动以来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探讨了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大数据分析的应用以及对学生成绩提高的重要作用等问题。
5月17和18两日,我们又开出了电子白板使用研讨课,8位老师分文理专场进行教学展示。不同学科的老师深入挖掘、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给学科教学带来的便捷与高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联想,鼓励探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有效开启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课堂的主动权更多地还给了学生,多样化和创造性教学逐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渐入佳境。
开展“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研修活动以来,全体教师在教学、教研、科研中均取得了实质性进步:信息意识增强了,掌控信息技术的水平提高了,许多老师利用网络收集学习资源,利用QQ、微信等工具与学生沟通交流、答疑解惑,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等已成为常态。一大批老师录制了微课,各学科都积累了自己的资源库,更有教师利用网络拓展学习交流的空间,开展网络教研,与外省教师合作进行课题研究等。高一英语备课组还搭建了与美国学生交流的平台,通过网络指导学生的英语会话交流。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们的观念转变了,越来越主动地接受和融合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课堂教学结构正朝着“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方向发生着转变。(作者:于学书,系黑龙江省实验中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16年7月13日第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