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杭——教师进修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进校处室 > 体卫艺教研室 > 教研活动
让音乐课堂“活”起来
发表日期:2016-01-28  [字体显示:  ]  [收藏]  [打印]  [关闭]

                        让音乐课堂“活”起来 

                               湖洋中心小学 郭婧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命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音乐的艺术之美也许就是陶冶情操的结果了。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优美的旋律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其中的诗情画意,而且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可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本性。长期以来,音乐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把音乐教育禁锢在固定的区域内,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爱音乐的情感受到极大的抑制。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性,以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的需要?如何让音乐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 

  一、放手,让孩子离音乐近些              

  《新课标》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传统音乐教学重知识技能轻体验、重接受轻研究、重结果轻过程的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的否定和扬弃。课堂不只是教师的舞台,更应该是学生表现自己的天地。“教学不再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孩子展示自己,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学生是聪明的,是富有创造力,学生的每一行每一语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时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巧妙的加以利用,因势利导,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探讨、尝试中理解生活,体验生活,提高能力。 

  例如我在教《歌唱二小放牛郎》这手歌曲时,我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首歌曲进行创编。为了完成创编的任务,各组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纷纷根据歌曲的主题、内容、情感特色来编排舞蹈动作、创作旁白、制作道具、设计人物造型等。在各组的“汇报演出”中,每位学生尽管在其中担任了不同的角色,获得了不同经验,但都能自己去感受、去理解、去想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艺术的熏陶。学生在这种自编、自导、自演的实践活动中,既激发了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树立了自信心,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虽然学生们的"作品"质量高低参差不齐,重要的是学生已能在课堂中自主地获取知识,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这时则变成了整个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伴奏、放音乐、组织评比等)。没有老师的放手,学生哪会离音乐这么近呀!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摆正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放下架子,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建立一种资源共享的伙伴型师生关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放手能让他们自由地想,大胆地质疑,积极地讨论交流,满足他们的表现欲,鼓励别出心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勇于实践,积极探索,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放心。 

  也许,学习的过程意味着学生要意味着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要花很多时间,或许还会一无所获,但,这却是一个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要,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与快乐,只有放手才能做到真正的放心。 

  二、开放音乐课堂,为音乐知识注入生活气息 

  开放的音乐教学是指音乐教学的多元性,它不拘于一种固定的模式,是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与对音乐的实践。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性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为了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展示生命智慧的舞台,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我们教师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少儿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少年儿童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三、丰富情感体验.,让音乐课堂成为让学生情感体验的乐园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学习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驰骋想象的空间。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陶冶。教师应充分挖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的审美实践与创造中逐步发展与丰富。由此,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首先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用爱心与激情在孩子们情感世界里播种出绚丽的彩虹。让他们带着一份真情去体验音乐,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使之产生共鸣,愉快地进行教学。 

  如,云南民歌《保护小羊》:“一群小羊上山岗呀,突然来了三只狼”当学生唱到这句时,最顽皮的学生也会紧张小羊的处境,并关心小羊是否得救。这就说明了“爱”和“善”是孩子的本性。一经艺术形象的诱发,他就会流露出“善”与“美”的真情实感,歌曲也进一步美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国歌》的学唱中,学生知道它是中华民族形象的标志,联想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澳门之歌》中:“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三百年长久的呼唤,包含着澳门同胞思念故乡的酸甜苦辣。这情,是母子情、思恋情、思归情,通过歌曲的教唱,谁不受到感染,他们听着、唱着,爱国之情由然而生。一首好的歌曲,必定有美妙、华丽和动人的歌词;一首好的歌曲,就是一首好的诗歌。在歌曲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发声方法去唱歌曲,另一方面要通过歌词的涵义、音乐的旋律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提升,道德情操随之升华。因此不难看出,音乐与文学艺术的整合在这里发挥到了及至。丰富的歌词和优美、激昂的歌曲旋律大量蕴藏着美。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辨别美、感知美、发现美,尽量为孩子们营造以美扬善的氛围,启迪领悟学会做人的真谛。 

  情感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核心,音乐就是情感的艺术。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塑造孩子美好心灵,在实践中加深情感体验,进而产生对音乐的共鸣,使其灵魂得以净化、情感得以升华,最终实现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新课堂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不仅应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方法,更应使学生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应从生命教育的高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认知情趣,这样的课堂才能放飞学生的个性,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编辑   郭兆楠)

 【收藏】 【打印】 【关闭
“中国·上杭”网站群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