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杭——教师进修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进校处室 > 体卫艺教研室 > 教研活动
情境交融 乐在其中
发表日期:2016-01-28  [字体显示:  ]  [收藏]  [打印]  [关闭]

  

                       情境交融乐在其中 

               ----情境教学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举隅 

                               城南小学  黎桂连 

  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使所有学生充分领悟音乐的无穷魅力,让每个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快乐起来,展现自我,感受音乐,表达情感。在音乐课堂中,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使音乐课堂成为“一股清泉”和“一座熔炉”,唤起学生在音乐中对快乐的感受,培育学生对美的欣赏与追求,这是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快乐学习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 

  一、引用故事,带入情境。 

  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对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新课伊始,向学生声情并茂地讲述与歌曲紧密联系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学习积极性也很容易被调动起来,这时进行新课教学,水到渠成。如:《猫虎歌》一课导入教学,小朋友们爱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老虎拜师傅》。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老虎拜一只小猫为师傅学本领。猫师傅就把本领一一传授给了老虎,老虎想到自己的本领已经学到手啦,就神气活现的,专门欺侮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弄得小动物们都很害怕。此时老虎就更加威风凛凛了。这时候狡猾的狐狸给老虎出了个主意说:大王大王,你如果能吃掉猫,那你可就“天下第一”了,老虎一想:哎!这可是好主意啊!第二天,森林里的动物们正在森林里玩的热闹,一声大吼,吓得小动物们都瑟瑟发抖,一个个都逃走了。猫没料到老虎会来吃它,当老虎要扑向 “师傅”的瞬间,但猫却没有被老虎吃掉。你们想:猫师傅用了什么好办法智斗老虎的呢?故事的最后设置这一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七嘴八舌地纷纷发表着自己的办法。我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学生安静、认真欣赏《猫虎歌》,并悄悄告诉他们答案就在歌曲中。此时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求答案的眼神定格在我的眼前,这种眼神是我一直努力期盼的眼神,通过引用故事,我终于看到了,它是那样的清澈、那么的迷人。看着孩子的这种眼神,一种幸福感充溢了我的全身。我真的想紧紧抓住这种眼神,让它永不消失。 

  二、巧用图形谱,呈现情境 

  在欣赏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本来很有情趣的一首乐曲,学生学得毫无兴趣,即使让学生随着音乐动起来,进行各种体态律动表演,仍有不少学生不能很好的参与其中,这些学生不是性格内向就是过于好动。如果要求他们静静地听乐曲,由老师分段讲解,则教室内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怎样才能让学生有兴趣地聆听音乐?有能力听懂音乐呢?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的一句话:“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给了我有益的启迪和奇妙的灵感。图形谱就仿佛是凝固的音乐,其功能主要在于变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让不确定性为指向性,这恰恰能弥补音乐的抽象性、非语义性和非视觉性等特征,帮助学生较快地捕捉音乐的灵魂,提高音乐鉴赏能力,让音乐课堂更加精彩、更加有效。 如:用色块图谱帮助感受情绪变化,通过色彩的浓淡来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感受、理解、体验音乐作品中情绪的变化;用格子图谱把握节奏特点,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感知音符的节奏和长短时值,避免了空洞的说教;用点线图谱感知旋律走向,“↗”表示旋律线的向上走向,“↘”表示旋律线的向下走向,“----”表示旋律平稳进行,通过点、线等图形或符号将抽象音符形象化、直观化,学生在边听边画的过程中感受音高变化。 用图谱法参与音乐欣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赏能力,他的注意力要求高度集中,在使用图谱法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认为最明白的图形或颜色来表示音乐,并要求能够解释自己的图形谱,在不断练习中锻炼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让他们画出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色。   

  三、善用活动,体验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师服务的对象。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将重点放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以“活动”为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音乐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一些音乐游戏活动,当学会一首歌曲时,可以让学生自编动作上台表演,扮演与情景相适应的各种角色,使音乐更为形象、富有真实感,让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新的思路,在“玩”中认识、体验创造音乐,培养他们的各种表现力。比如欣赏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到郊外去》中的《出发》和《放风筝》,我把这两首乐曲放在同一课时内完成,把学生带到宽阔的操场上课。新学期开始正值春天即将来临,安排一组到教室外去游玩内容的音乐作品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会有感性的经验和体会。首先让学生随着《出发》这首音乐形象非常鲜明的乐曲,模仿车轮行进节奏的声音、火车鸣笛的声音等,列队前往操场,同学们一个个兴高采烈,步调一致地“出发”啦!到了操场,让学生围成大转圈,再次聆听乐曲《出发》,要求把描写火车的起动、飞驰、转弯和加速以及最后到站停车的情境表现出来。此时每个人的积极性都空前高涨。然后组织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风筝在歌曲《放风筝》的背景音乐中玩一玩,体验放风筝的欢快心情。在教学过程中为孩子创造一个具体形象的学习情境,并通过合适的方式让孩子家有仙妻融入情境中,让孩子在具体情境中不断地进行有效地学习,对培养孩子的音乐表现力、创造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活用媒体,营造情境 

  低年级学生都是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电教媒体具有综合处理文字、影象、声音、图片的能力,能做到图文并茂、声形兼备,教学时,当学生看到真切的画面,听到有声有色的示范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再加上软件设计时,有多种不同的响应方式可供选择,所以它更能承担起教学信息传递的任务,在课堂上形成“教师--媒体--学生”的三元双向反馈机构。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果能经常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让多媒体成为音乐教学中锦上添花的绿叶,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活学的境界,这样整个教学活动将充满活力和乐趣。如在教学《山谷回音真好听》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观看动画片《小兔陶陶的故事》片段,初步感受回音,并从中了解回声这样自然现象。接着视听回放,仔细听辨喊声与回音的强弱对比,孩子们在课件营造的情境中如痴如醉感受着美妙的回声,为歌曲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再如,在教学《草原就是我的家》这课时,我考虑到南方的小朋友基本上没去过内蒙古,没有见过美丽的大草原,如果单纯地跟他们描述大草原的情景,孩子们必定是云里雾里、似懂非懂的,对歌曲的理解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于是,我临时决定通过网络媒体来展示草原的风土人情,当孩子们看到视频中一望无垠的大草原时不时发出“哇!”“哇”的欢呼声,特别是当看到牧民们骑马、摔跤、射箭时,孩子们忍不住发出了尖叫声。他们的举动让我感受到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使我深深体会到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在课堂教学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可表现因素,结合歌曲内容、意境营造出相关的歌曲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审美情趣。使我们的课堂变的更加灵活、多样、充满活力。 

  (编辑  郭兆楠)

 【收藏】 【打印】 【关闭
“中国·上杭”网站群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