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杭——教师进修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进校处室 > 体卫艺教研室 > 教研活动
浅谈如何把握歌唱的情感审美思维
发表日期:2016-01-28  [字体显示:  ]  [收藏]  [打印]  [关闭]

  

                浅谈如何把握歌唱的情感审美思维 

                            旧县中心小学  方璐                   

  【摘 要】:本文的论述重点是情感审美思维在歌唱中的运用。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歌唱思维对歌曲的表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果只关注技能与技巧, 便容易使歌唱失去灵魂。歌唱是以呼吸、共鸣、个性、情感、听觉、歌唱思维等为依据的,且歌唱的情感审美思维至始至终都影响和支配着技能、技巧的发挥。因此,我们应该明确歌唱与情感审美思维,进一步把握歌唱中的情感审美思维,充分说明把握歌唱中的情感审美思维的重要性。 

  【关键词】:审美 思维 情感 演唱  

  歌唱思维渗透在歌唱的整个过程中,它在歌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歌唱中抒发情感,声情并茂的审美境界。本文通过对思维与歌唱情感审美思维的概念、特征以及做到审美的最高境界“声情并茂”进行阐述。 

  一、    关于思维的概述 

  (一)思维与歌唱的思维概念 

  思维是人类通过概括和提炼对事物的认知而形成的心理现象,它的重要性在于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所在。歌唱思维是歌唱者在歌唱实践和审美活动中特有的认识过程,是对歌唱艺术特点和规律的探索和研究,歌唱必须从“思维”开始,而且贯穿歌唱的全过程。 

  作为一种复杂的认识过程,歌唱思维是歌唱艺术实践多侧面、多层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高层次反映。[1]。在歌唱实践过程中,对科学的思维规律的运用,对思维的培养与歌唱的思维特征的注重,从而建立正确的声音形象,指挥协调呼吸、发声、咬字、共鸣等器官的复杂运动,获得理想的美好声音,完美的表现歌曲。 

  (二)歌唱的审美思维与情感审美思维概念 

  审美活动是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美,对所看到的事物中所蕴含的美进行发掘和欣赏的行为。当该活动上升至一定高度,便形成了艺术。如绘画的审美是画家对美的呈现,而歌唱的审美就是歌者演绎出对美的理解和把握。歌唱艺术的美体现在语言的表达、旋律的呈现和演唱技巧的运用。演唱者的审美活动体现在歌曲演唱的方方面面,同时,演唱的美有着许多具体的内容, “情美、声美、字美、味美、形美”[2]。歌唱的审美思维有四个方面:“歌声审美、音乐感觉审美、情感审美、形象审美。” 

  声乐艺术的审美理想是“声情并茂”,对情感的审美在歌曲演唱中不可或缺。歌唱艺术的核心是情感。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表现情感。也就是说,若歌手没有在演唱过程中融入情感审美的思维,美的感受便不能得以传达,其歌唱活动更不可能构成一种艺术表现。作为人的一种心理反映,情感的审美在歌唱中的体现包括技巧地处理声音和充分地表述情感两方面。把握歌唱的情感审美思维,用你的心灵去歌唱,让演唱得到好的效果。如<<汀江边的畲族姑娘>>这首歌曲,描写的是客家妹子勤劳善良的性格。如果对客家妹子的性格没有一定了解,那么在表达这首歌的时候只能是机械地呈现出旋律而不能表达其内在的情感,而如果是由一位客家妹子来演唱,或是对客家妹子有一定的了解后演唱,那么她对这首歌曲的内在必然有自己的理解,在表达的时候自然会融入自己的感情,于是这首歌也就有了灵魂。反之,就显得韵味不足。仅此可看出情感审美思维在歌唱艺术表达中具有的核心地位。 

  (三)情感审美思维的特征 

  认识歌唱的情感审美具有的三个特征:“第一,情感审美表现与情感审美价值。第二,情感表达要力求真实,第三,情感审美是心灵的直接语言。”[3] 

  优秀的演唱是词曲作家、歌唱家以及观众对美的情感进行的同步共鸣。成功的演唱则是由情感的表达推动了发展,促进了进步。情感审美是复杂的心理过程,流露出人们对一些事物产生的感情,以求在群体中达到某种共鸣。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的情感表达要真实,这是情感审美的重要特征,表达过程中又需要经过一定的艺术处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真实的基础上将人物形象塑造生动,并以此来抒发深刻的思想感情。这种真实的感情且充满艺术感的歌唱情感流露,将带给听者观众心灵的震撼。演唱歌曲《断桥遗梦》,演唱者要融入歌曲中,运用哭腔等声乐技巧由表情、肢体语言等手段真实的表现歌曲。不是真的哭泣,而导致无法歌唱。歌唱的情感审美要求歌者将真挚的感情融入歌中,摒弃做作的,虚假的感情伪装。音乐走进了听者观众的心里,听者的情感审美是愉悦的,能真切自然的体会审美。这也体现了“歌唱情感审美是心灵的直接语言”这一特征。 

  二、对把握歌唱中的情感审美思维的阐述 

  (一)  声音技巧的阐述 

  声音技巧在歌唱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同扎稳马步是好功夫的必要前提条件。它是一项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并且掌握得越扎实对歌唱的表现力越有帮助。声乐技巧是对歌唱艺术的掌握、运用、表现的实践手法。歌唱者通过声音所取得音乐效果,是依靠各种歌唱技法和它们的有机结合来演唱一件音乐作品的。[4] “人声歌唱的基本要素有呼吸、发声、共鸣和语言四个部分。这四个要素也影响着发声训练。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气息冲击声带发出声音,经过共鸣腔体加以扩大和美化,从而形成了悦耳动听的声音。呼吸、发声、共鸣这三者为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是同时出现的,如果没有呼吸,也就不会有共鸣,就无法发出好听的声音。语言是歌唱所独有的特点,任何一种乐器也不可能具有此特点”[5]声乐技巧是博大精深的,气息的控制、喉腔的自如、共鸣的丰富、读字的清准属于基本问题。把握好歌唱的呼吸运动的平衡、真假声的平衡、头腔共鸣的平衡三个平衡点,这对于歌者更好地把握情感审美思维中的技巧,并得到全面的平衡。有声乐技巧为基础的声音,将会从“自然之声”逐渐过渡到“审美之声”。 

  (二)  情感体现的阐述 

  演唱一首歌,从歌曲的意境、人物的感情着手,往往是比较顺利的。理解作品的内涵,是演唱的基础。而“内涵”,是指蕴涵于作品表面形式下的思想感情。当我们第一次拿到一首歌曲,应该透过它的文字表述了解作品所描写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从而去揣摩它所要表达的主要情感。对歌词的把握则是重要的第一:歌词是由词语所构成的,歌词是通过歌声来表现它的字句、诗意、情节、思想、意志和信息,以及一切的情感内在含义和理智内容的。比如:《糯米香,糍粑甜》这首山歌,“糯米香,糍粑甜,红军来了分稻田,分稻田,村村喜唱农家乐,农家乐耶,大男孩小姑娘像过年,像呀像过年。树上喜鹊叫喳喳呀,千年土地回老家呀,红军来了分了田,分稻田呀……”有红军,有分稻田,我们马上能够明白了,这首山歌唱的是抗战时期的事情,在那个年代里,毛主席领导农民工人干革命、打胜仗。主人公是个农民,农民翻身做主人,有了田有了地。在表达这首歌曲时需要的是还原农民的真诚质朴,不遮掩不做作,勇敢大胆的表达内心渴望分田的喜悦之情。所以说对歌词分析理解透彻之后,对成功演绎歌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学会讲述歌曲。面对一首歌曲时,应先把歌词读顺,最好加以朗诵。一拿到作品就马上先唱谱的做法并不恰当。歌唱者应该丢开谱,用讲述的方式去朗诵一首歌曲的歌词,并且以此作为掌握歌词和集中了解其思想感情内容的方法,这样歌曲的字句也将得到适当的强调。例如《香溪香》这首歌曲,“桃花红,香溪香,桃林里面有个小村庄。村边有条啊,清呀清水河,河边有个小姑娘。”经过对歌词的朗诵,我们可以明白这首歌曲是轻快活泼的,描写了香溪边的小姑娘热爱家乡,热爱香溪的感情,小河流水香两岸,世世代代香溪香。对于这点相信很多声乐学习者都有同感,不了解歌词的意义而马上唱谱大都不能完美诠释歌曲。 

  第三:对歌曲进行分析。每首好歌的产生都经历一次艺术创作的过程,都是作曲家抒发情感的媒介。每首好歌的背后无不蕴藏着作曲家的真情实感,仿佛每一个音符都跳跃着作曲家的深情。所以歌唱者在歌唱前必须先对歌曲进行分析,去体会和发掘作曲家在当时的感情状态。《为了谁》是1999年春晚上祖海和佟铁鑫演唱的,一瞬间感动了全中国亿万观众的心。98年那场特大的洪水,天灾啊,但洪水无情人有情!中国政府、中国军人以及中国同胞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了天灾。这首创作于当时的歌曲,饱含着作曲家孟庆云心中的澎湃与深情。据演唱者祖海的讲述,当时在这首歌曲的录制中,刚开始她根本无法真正体会到那种深情,导致歌曲的录制一直失败。为了完成这首歌曲,她静下心来反复揣摩这首歌曲,旋律的起伏仿佛是灾区人民的呼声,对人民政府,对中国军人,以及所有对他们给予帮助的人们的感谢之情。这是作曲家对人间真情,政府关爱的歌颂赞扬。祖海还亲自去了救灾现场,在那里,她看到了泥巴裹满了裤腿,汗水湿透了衣背的救援战士们。现场是忙碌的,但却是充满希望的。那一刻,她震住了,感到歌曲的旋律与心情是如此贴切。于是《为了谁》这首歌曲感动了所有人。对于这点通过这个事例,也更能说明对歌曲进行分析是相当重要的。 

  第四:在歌曲中加入自己的理解,进行二次创作。歌唱者的二次创作意味着不仅要对原作品所要表达的信息进行传递与再现,而且要透过加上自己的理解使得歌曲内涵更加丰富,充分展现出演唱者的高超声乐技巧与情感的再现创造力。理解和感受加深了,演唱时的表现便会更完美。《亲爱的人》这首歌曲,有对唱与独唱两种演唱形式。歌曲的简单理解就是妻子与丈夫间的感情,因为特殊的工作条件,表达的是军嫂军人之间缠绵的爱情。深刻的理解则上升为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民族大爱之情。在对歌曲进行全面了解分析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感情,将会使歌曲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意味。但同时,并不是每个歌手都能准确理解作品内涵,因为这与演唱者的文学修养直接挂钩。 

  三、    在歌唱过程中运用情感审美思维 

  歌唱艺术至高的审美境界是“声情并茂”。那如何做到“声情并茂”呢?首先应该重视对“情”的把握,其次是探索内心情感体验与科学发声的完美结合。 

  (一)重视对“情”的把握 

  关于对“情”的把握是很重要,且需要重视的。对“情”的理解,可分为狭义,广义两个方面。所谓狭义的“情”是指“曲情”,广义的“情”是指“智情”。[6] 

  情,是一切艺术的基本出发点。演唱要情深意切,真挚感人。歌唱能充满感情是很重要的。假如歌唱没有感情,那歌曲就好像一杯白水,不仅无味而且不可能拥有感染力。那么这样的歌唱便成了一件无意义的事情。情,乃歌之魂。歌中有情,用情歌唱,这就需要能够把握好“情”了,也就是说必须完成好“知情,唱情,传情”这三个“情”的环节。首先理解何为“知”,当我们在演唱一首歌时,首先要知道的,了解的便是歌曲的时代背景,在哪个时代背景下,表达着怎样的主题思想。经过对歌曲内容的深刻体会与了解含义后,选择适当的手段来演唱这首歌曲,在心中能够构想相似的场景,对歌曲进行独特精彩的设计。比如演唱一首《孟姜女》,要做到心中有数,不仅需要知道孟姜女这个人物,更要马上能构想起作品要表现的孟姜女的心路历程,从等待思念丈夫到等待成焦虑再到最后的绝望。这样便做到了“知”也完成了“知情”这个环节;第二环节“唱”,也许一些歌唱者会认为这是最容易完成的了。但要真正的完成“唱”,需要在演唱中能够融入作品中。在第一环节中,完成了“知”便对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选择了表达思想感情的演唱手段。以这些为基础依据,演唱者就能身临其境,成为作品的主角。比如山歌《送郎当红军》,面对自己的心上人要参军,尽管心中不舍离开,但又应支持他报效祖国的纠结缠绵之情。送条手帕寄深情,希望彼此的感情与革命一样“永远莫变心”这时唱起来就能够表达那种深刻且美好的感情,这样便做到了“唱”也完成了“唱情”这个环节;最后一个环节“传”,这是最重要且关键的一点。如何将感情传达给人,让听者观众感受你的欢喜与悲伤,愤怒与兴奋?这需要“用心”,以心传心,用悦耳动听的声音、眼睛眼神、笑容等面部表情、手势等肢体语言来表达。简单来说,就是用真心去为他人或自己歌唱。一首《生日歌》,为你亲爱的朋友而唱,真心的祝福会让你微笑,你的表情、眼神包括肢体语言都能流露出幸福感染所有听者观众。这样便做到了“传”也完成了“传情”这个环节。完成了这三个环节,那么演唱的歌曲自然充满感情,动人心弦。 

  (二)探索内心情感体验与科学发声的完美结合。 

  技与艺,即声与情。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发声、咬字、吐字等声乐技巧与“情”的把握与表达。这样的歌唱由多种因素融汇成一个整体,用全身心去表演,形成感动感染听者观众的一种表演艺术。只有做到声与情结合,技与艺并重,才能达到一种境界、形成一定的艺术成果,产生沁人心脾,感人肺腑的效果。声与情,两者要保持平衡统一,就必须结合得当到位。要把情表达出来必须要用声来唱出,但单纯的发声唱出来是无法表达感情的。如果演唱者不能感受到作品流露的感情,完整表达出作品的思想感情,那尽管演唱者拥有超强的声乐技术与干净美妙的嗓音也无法得到听者观众的喜爱,听起来也是索然无味无灵魂无感染力的。为什么资深歌唱家的演唱与普通歌唱者的演唱效果会不一样呢?原因也说明了一点,演唱的过程,不仅需要歌唱者对作品内容进行认真的了解,形成深刻正确的认识,而且歌唱者拥有可以完整表达把握歌曲的演唱技巧,这样不仅能使听众听到优美的歌声,而且感受到作品表达的感情,充分享受艺术的美。在技与艺,声与情的关系中,“技”的重要影响体现在基础,技巧不纯熟,艺术表现也就不能到位,更无所谓达至“艺”的完美境界了。 

  从歌曲内容出发,从人物出发,以科学的发声技巧为基础,通过声情并茂的演唱,塑造极具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完美的演绎作品。比如声乐作品《阿妹出嫁》,我们首先要理解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性和情感的内容是什么?这是一首湖北土家族民歌,曲风是高亢热烈、真诚质朴,常常使用大跳音程,句尾常常用长音甩腔,所以需要一定的演唱技巧。更需要感情的依托。我们需要了解哭嫁歌是土家族的风俗歌,也属于一种特殊的情歌。这是土家姑娘婚嫁前夕,邀约女性亲朋好友围坐一起叙述往日的欢乐与悲伤,憧憬未来的美好与忧虑时唱出的歌曲,这首作品结合风俗歌曲的特征加入新民歌的创作手法,旋律婉转而俏皮,节奏舒缓而具有内在张力,十分可爱!我们理解作品的思想,体会到土家族姑娘火辣辣的性格特征,感受到她们内心的善良可爱与纯真,想象到出嫁前夕土家族阿妹的羞涩与不舍的心情以及激动且幸福的表情。 

  综上所述,歌唱作为一门艺术,培养能够良好的运用歌唱思维的习惯是声乐演唱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具体来说,就是能从宏观层面把握歌曲情感,融情于声,将声音、歌词、情感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今后的歌唱过程中,注重并掌握好情感的表达,并养成在歌唱中运用情感审美思维演唱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 叶纯之,蒋一民《音乐美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2] 彭晓玲 编著《声乐基础理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3] 赵淑云 编著《歌唱艺术与实践》[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4] 邹长海.《声乐艺术审美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年5期. 

  [5] 薛良.《歌唱的艺术》[M]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年第二版 2002年10月第四次印刷. 

  [6] 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 

  [7] 邹长海.《歌唱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5月第一版. 

  [8] 《怎样提高声乐演唱水平2》—吴碧霞《“鱼”与“熊掌”能否“得兼”–谈中外作品演唱的歌唱观念和思维方法》[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年10月. 

  [9] 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10] 中国文化史丛书 著 《声乐艺术》[M]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二版. 

  [11] 王曾福.《声乐教学笔记》[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9月第一版. 

  [12] 金铁霖《声乐教学曲选》第一集 [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次印刷. 

  [13] 李广汉编著《 声情并茂的歌唱艺术》南宁[M]接力出版社,1999年8月. 

  [14] 华乐出版社编辑部 著《怎样提高声乐演唱水平2》[M]华乐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15] [日]渡边護的《音乐美的构成》北京[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 

  [16] 林华著.《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 

  [17] [美]杰罗姆·汉涅斯著.黄伯春译.《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北京第一版. 

  [18] [美]韩德森.程淑安、孙颖译.《歌唱艺术》[M].南京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 

  [19] [美]伦纳德-迈尔著何乾三译《音乐的情感与意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1] 参见彭晓玲 编著《声乐基础理论》第1页,第3段. 

  [2] 参见赵淑云 编著《歌唱艺术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年. 

  [3] 参见邹长海《声乐艺术审美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年5期. 

  [4] 参见薛良.《歌唱的艺术》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年2月第二版.第13页. 

  [5] 参见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第14页. 

  [6] 参见邹长海.《歌唱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5月第一版.

   (编辑   郭兆楠)

 【收藏】 【打印】 【关闭
“中国·上杭”网站群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