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蓝溪梅永小学 郑卫玲
课改后中小学音乐课开课率逐步上升,改变了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大面积空白;越来越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音乐活动,有效的推动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可以说是因为课改让音乐教育迎来了春天。但是以此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例如音乐教师的能力素质问题,教学的方式方法问题。过去“教唱式”教学,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已经行不通了,这就要求音乐教学者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方法,大脑中应该要存在音乐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探索精神为教学重心。音乐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歌唱表演能力,这也是音乐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方向。音乐表演是蕴涵了语言、动作、舞蹈、角色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反映在人身上的动态美育。它可以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听、讲、演的能力,通过自身的演绎体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发掘内在的音乐潜质。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上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显得至关重要,这是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那么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呢?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唱”、“范”结合。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教师的范唱是情绪渲染的有效方式。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会“唱”,而且还要会“范”,就是会做示范。教师有表情的演唱,富有感染力的歌声,不仅能使学生集中思想,还能引导学生感受、领悟音乐情感,更能促进学生深入体会乐曲的内涵。教师的示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感情,体会音乐的内涵,还有利于学生掌握音乐作品的结构。而富有感情的演唱,能使学生从正确的发声、节奏、速度、等方面对音乐作品内容直接受到感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真正做到融入情感。利用科学的教学手锻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每首歌的内涵和情感也能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二、让音乐教学“动起来”。
音乐表演是时间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表演的形式丰富多样,教师们在教学中可抓住时机,适时采用不同表演形式,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音乐教学活动是与身体活动紧密相连的一种教学活动。大量的音乐教学活动实践证明了,在普通的学校音乐教学活动中采用“静止的”的形式,不如采用“动起来”的形式,因为它不仅符合音乐教学的自身规律,而且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在教学中,为学生选一些有风格特点、节奏鲜明的音乐来启发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让学生倾听不同的声音,跳出不同的动作,表现不同的形象。这才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的目的。
三、给予学生热爱和鼓励。
在平时的音乐学习中有点学生比较含羞,不敢大胆的表现自己,不敢大胆的跳出来和唱出来,所以就要求老师们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真诚地热爱学生、信任、尊重每一个学生,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动作、神态去鼓励学生,以此来消除学生的含羞心理,激活学生的表演欲望。例如,嗓音条件好的学生,尽量多的让他们演唱;有舞蹈天赋的学生尽量多的让他们用肌体语言来表达;口才好的学生尽量多的展现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学过器乐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弹奏。当学生的表演明显不对或并不完善时,首先应该肯定学生的参与精神,对学生进行亲切的进行鼓励,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产生自信的火花,保持下次参与的热情,最终能取得成功表演的心理体验。
四、融入学生,开展师生互动。
传统的“教唱式”教学就是老师在讲台上带着同学们对着乐谱唱一遍,这样一节课就结束了,师生之间没有交流和共鸣,这样久而久之就把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开,师生之间没有共鸣这样不利于学生对音乐情感体会,不利于学生表演能力的提升。所以在教学中,作为老师应当经常积极融入到学生中间去,放开身心和学生们一起唱、一起跳,有时是对新学歌曲深情的演唱,有时是根据新学歌曲跳一段舞,有时是对刚欣赏的乐曲来一段精彩的合奏,有时是师生互动的音乐游戏。这样的师生互动能使学生热情高涨,兴趣更浓,所以在歌曲演唱中,从演唱姿势、气息运用、发声方法等基本的知识技能方面去引导,从作品的力度、速度、音色、语气、情感等方面去理解体验,并作富有感染力的声情并茂的示范,使学生有所感受、并逐步对歌曲进行理解,从而产生表现作品的欲望。在互动中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从而激发起浓厚兴趣,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表演能力。
五、注重情感交流。
由于长期受“教唱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老师已经习惯于练声、视唱、节奏训练、学习歌谱、歌词的传统套路,学生仍然是围绕老指挥棒运转,这种教学手段单一、信息量少、活动量小、教学过程缺乏艺术性、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不能全面体现学 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已严重制约着音乐教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所以,一个好的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角色”,投入到良好的教学情境中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有新鲜感,时时处于学习的最佳情绪状态。从而产生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使教与学升华为愉悦的情感交流。
综上所述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唱式”教学,教师也不能总是高高在上,身上罩着光环,应该蹲下身来和学生对话,应当转变成学生认知音乐的引导者。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应当始终注重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用丰富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引导学生,做到唱跳结合,亲身示范,让同学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愉快地学习音乐、尽情的表现音乐,慢慢的学生们的表演能力将会在老师们的引领和培养下不断提高。总之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需要有科学的方法指导,逐步提升,循序渐进。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出共鸣我们自身就必须对准琴弦。”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是在于教师对学生各方面的综合培养,只要我们不断努力探寻教学方式、方法,那么每个学生音乐潜能都能逐渐进发出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基础教育新概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2)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3)赵慧颖.艺术教育《试论音乐兴趣培养》
(4)解颖 杏坛沙龙《谈音乐教学中对学生音乐表演能力的培养》2003年
(5)陆国辉 教研探索《浅析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
(编辑 郭兆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