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讲理的数学课堂
——读《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老师》有感
上杭县第二实验小学 刘春玲
数学是一门科学,无论是计算还是推理,都讲究其中的“理”。虽然在自己笨拙的思维里有这样的一个认识,可从教10年来却从没“关注”这其中的理,总以为就像呼吸那样的自然,1+1就是等于二,许多的数学结论就是定理,无需再花时间去验证,去探索。也许就是本着这样的一种思想吧,直到开学初领到了这本书《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老师》,作者是罗鸣亮老师。其中的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数学”——“讲道理”,带着这份好奇,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我发现“讲理”的数学课堂最能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讲理”的数学课堂最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从多角度,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看问题;“讲理”的数学课堂能更加吸引学生,就像老鼠对大米的眷恋,作为教师,有这样的一种课堂,有什么理由不去追逐呢?在追梦的路上,这本书给了我以下的启示:
一、追本溯源,悟其理
这里的追本溯源是追究根本,探究源头之意。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知识之间总有先后之别,往往先前的知识比较基础,主要服务于生活,当生活不断发展,出现新的情况旧的知识无法解决,此时便会创造出合适的方法。如我们熟悉的“小数”,它并非产生于分数的改写,而是自然数的十进位值制计数规则加以扩展而来的。它的本质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与整数在形式上是统一的。如何把小数的教学放入数的体系中,感受小数的价值及其在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罗老师是这样做的。他从数数入手,先让学生在数数中唤醒“满十进一”的十进关系;再借助用正方形表示小数,联系分数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让学生在其中理解小数的意义;最后,利用在原始的数轴上找到表示小数的对应点,把小数从具体的量中抽象了出来,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完整的数系。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立足于原有的认知,在辨析,讲理中感悟小数的本质,对概念进行深层建构,生长,使概念的意义得以深化。
二、深化内涵,明其理
俗话说:“挈领而顿,百毛皆顺”,数学教学中的“理”在于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特点,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抛开外在的表现形式,直指本质深化它的内涵,适时适度地设计学生自主探究的数学活动,在深化拓展中明其中的理。如罗老师在“长方形的面积”教学时,先出示一个信封“信封里有一个图形的面积是3平方分米,猜猜它是什么图形”,这时有学生说是一个长3分米i,宽1分米的长方形,老师通过追问的形式让学生知道面积一样,但形状不同。再设计猜格子图中长方形的面积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交流辨析去发现不管形状怎么变,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密切的关系,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本质含义。
三、融会贯通,析其理
融会而贯通,方能游刃有余,从而达到左右逢源。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它学科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时要设计恰当的问题,去启发学生的思维,达到设疑、激趣、引思的作用。如罗老师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他创设“猜图形”的活动,他提供了一个生活中并不常见的特殊梯形,要求学生讲道理,说明为什么是梯形,引导学生关注图形两组对边的特点。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设计步步相因、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循序渐进地讲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
四、亲历躬行,行其理
“行道理”就是教师在“明数理。知教理”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学习数学。行道理全程分3步走,“从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教学反思”,其中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学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展开,教学反思是课堂教学的提升。行道理的路上一定要遵循从已知到未知、从感知到理解、从巩固到运用、从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近及远的认知顺序开展教学。教学设计还要分析学生,采取分层教学,让学生能“做得来,想明白,说清楚”。
在追梦的路上,可能会遇到许多的困难,我相信少一些跟风,多一份实干,其中的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责编:罗德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