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有效纠错提高实效
游赣荣 上杭县城西小学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学生在学习一些动作技能时,尽管教师在课中都会采取很多有效的预防措施,但学生总会产生一些错误动作,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会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直接影响正确技术的掌握与技能的提高,甚至会造成运动损伤。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仔细观察、准确分析学生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在正确练习的基础上,提高课堂实效。
一、语言巩固
1.表现形式
因学生遗忘动作或对动作要领不清楚而出现错误时,教师可采用各类语言提示动作名称、动作要领来启发与引导学生完成正确动作的方法。
2.实施方法
(1)语言引导:在动作学习的初期阶段,学生常常在练习中出现遗忘或不太清楚动作方法,此时,教师可以采用语言提示动作名称、动作要点来控制学生动作,帮助与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动作,及时纠正错误。如:在讲解双手前抛实心球的动作要领时可直接讲述:身体正对投掷方向,双手持球于头后下方;向前抛球时,蹬地上步、抬头挺胸、两手用力上抛、手腕上翻、手指拨球,使学生建立初步的动作概念,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加深记忆。
(2)重复阐述:学生因接受能力和协调性较差而出现错误动作时,教师要富有耐心,讲清动作要领,剖析动作过程,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动作。例如:在跨越式跳高学习中的助跑,教师可用语言与拍击“哒-哒-哒-哒、哒”相结合的方式来纠正学生错误。
(3)口诀强化:口诀是指把运动项目的技术 (战术)要领和方法经过综合提炼,取其重点、关键以及易错部分,加工整理而成的言简意骇的语言。口诀运用于纠错之中,能较准确地认定错误动作在整套动作中的位置,能强化记忆正确动作,剔除错误动作。例如:在篮球行进间上篮的动作学习中,出现错误的脚步动作时,可以结合口诀:一大、二小、三高跳与右、左、投(右手上篮为例) 来确定问题的关键,并进行重点强化练习,这样就会变的简洁有效,学生便于口传心记,练习起来也轻松自然,有依可行,学习效果也会明显提高。
二、诱导迁移
1.表现形式
教师根据迁移理论知识,运用一些诱导性练习,结合正确与错误动作的对比,帮助学生逐渐地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
2.实施方法
(1) 思想诱导:学生因学习目标不明确、怕苦、畏难等而产生的错误动作,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性,采用一些诱导性的练习内容,帮助学生转移形成的错误动作以完成正确动作。
(2)正迁移:起正迁移作用的动作技术之间,具有积极的诱导和相互帮助的效应。当学生错误动作出现时,教师将学生诱导到具有正迁移特点并掌握得较好的动作技术上来,以便有效地纠正错误动作(例如:短跑技术在急行跳远中的运用;羽毛球高远球击打技术在投掷垒球时出手技术的运用;快速下楼梯的动作在小步跑教学中的运用等等)。
(3)标志诱导:学生通过对所设标志物和人体在空间的方向、位置关系的判断,按照动作技术的要求来控制身体动作,及时地纠正错误动作。例如:在投掷动作学习中,为了学生能掌握好投掷物出手时的角度,可在投掷区前面设一定高度的标志物(橡皮筋、竹竿等),要求投掷物出手后从标志物上方越过,经过反复练习即可纠正出手角度低的错误。
(4)正误对比:学生因不理解动作性质和作用而出现错误时,教师通过正误动作示范对比的方法,弄清正误动作的不同之处,沟通正确与错误动作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及时纠错。例如:在投掷动作学习中,最后用力阶段没有左侧支撑(髋部挺不出去),这就降低了球出手的高度与远度。教师可以采用示范错误动作的方法,或采用录像回放的形式,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再通过正确与错误动作对比分析会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
三、合作纠错
1.表现形式
当学生出现错误动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自己和观察同伴),力求学生能找到自己与同伴的错误动作,还能自我纠正错误动作以及帮助同伴纠正错误动作。
2.实施方法
(1)自我纠错: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对错误动作提出质疑,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这样可以给学生挽回面子,帮助学生对体育形成良好的认识,并为教师提供学生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程度的信息。
(2)同伴纠错:学生能通过讨论、争论、评议和质疑等过程,形成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不断地发现错误与改正错误。例如:在前滚翻练习中,仔细观察同伴的错误动作,及时提醒并帮助同伴纠错;在原地胸前传接球技术学习时,采用小组合作和展演的形式,开展讨论、评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样起到了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增减难度
1.表现形式
在不改变动作结构的情况下,让学生在降低器械难度,保护与帮助等学习环境、练习条件,体会完整动作,以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
2.实施方法
(1)增减动作难度:在学习难度大的复杂动作时,教师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通过改变或简化动作的某些要素(如速度、力量、方向、幅度、路线等),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在需要纠正的问题上。
(2)增减外部难度:器械难度、投掷物体积与重量等,虽属外部条件,但它是学生在学习中引起心理障碍的因素之一。教学中可适当地采取措施,如:跳高练习时,用橡皮筋代替跳高竿或降低高度等;反之,我们也可以适当增加外部难度,例如:学生在练习前滚翻时,往往不能抱紧团身,教师可有意识地设置有一定坡度的斜坡,让学生借助斜坡向上滚翻,这样能促使正确团身动作的形成。
(3)保护与帮助:由于学生怕危险而做不好动作时,教师可采用一些保护与帮助的方法来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逐步纠正错误动作。反之,我们可以设置一些条件,促使学生顺势改正错误动作。例如:在前滚翻动作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双膝夹纸片滚翻练习、滚翻穿过呼啦圈的练习迫使学生纠正分腿和团身不紧的错误动作,促进学生蹬地团身有效滚翻。
五、区别对待
1.表现形式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出现错误动作的性质与特点(共性的、个别的、单一的、多个的错误等),采用区别对待的纠错方法。
2.实施方法
(1)集体纠错:属于共性的错误,教师应采用集体纠正的方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得到教师的指导和纠错,迅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有利于教学的整体推进。
(2)个别纠错:属于个别个别现象,应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巡辅的时候采用单个、逐一纠正的方法,做到既辅导、纠错,又不影响其他同学的正常练习,既节约教学时间,又提高了大部分同学的练习密度。
(3)因人纠错: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要启发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动作,适时地纠错。面对几个错误动作同时出现时,为防止学生无所适从,要逐个纠正,遵从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总之,错误动作在体育教学中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也是非常正常的,教师应该做好充分准备,认真钻研,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的错误,要根据教学需求,捕捉纠错时机,灵活机智地运用,做到对症下药,纠而有效。在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形成敢于错、善于纠错的习惯,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