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杭——教师进修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进校处室 > 小学教研室 > 小学语文
【试卷分析】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质量监测试卷分析
发表日期:2018-06-19  [字体显示:  ]  [收藏]  [打印]  [关闭]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质量监测试卷分析

上杭县教师进修学校  曹勇珍

根据杭教研〔201836号文件精神,425日,教育局组织了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小学四年级教学质量监测工作,对全县所有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了质量检测。为了分析存在的问题,便于总结经验,利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下面就语文学科的检测情况作分析如下:

一、检测成绩情况

(一)平均分

全县65.64,合格率71.63%,优秀率17.87%。其中城区一组(8个班)67.36,城区二组(26个班)71.28,农村一组(30个班)59.31,农村二组(47个班)62.33

(二)各题得分情况

题 号

平均分

得分率%

1-2

5

3.95

0.79

3

1

0.62

0.62

4

1

0.85

0.85

5

1

0.64

0.64

6

1

0.83

0.83

7

1

0.96

0.96

8

1

0.52

0.52

9

1

0.87

0.87

10

1

0.73

0.73

11

1

0.76

0.76

12

1

0.57

0.57

13-14

5

3.17

0.63

15-16

4

2.78

0.70

17-19

6

4.77

0.80

20

2

0.52

0.26

21

2

1.28

0.64

22

2

1.59

0.79

23-24

6

2.11

0.35

25-26

6

3.78

0.63

27

2

1.14

0.57

28

2

1.71

0.86

29

2

1.70

0.85

30

2

1.50

0.75

31

2

1.66

0.83

32

2

0.90

0.45

33-35

10

4.23

0.42

36

30

19.57

0.65

二、各题答题情况

我们收集了部分阅卷老师在阅卷中发现的主要问题,现作概述如下:

[积累与运用]

  这部分主要考查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运用水平:考查学生对字的音、形、义的掌握、运用及书写技能;考查理解常用词语、成语的基本意义及在语言环境中的运用;考查课文优美句段及《经典读本》的古诗文的识记、理解及运用水平。

(一)读拼音,结合句子意思,把词语写在答题卡上。(5)

1.小偷的作案手法太  chǔn( ① )了,没几天警察就zhēn  ( ② )了案件,并在汽车站zhuā  ( ③ )了想要外逃的小偷。

2.老百姓们已经  guàn( ① )了这打枪放炮的声音,为了这场战争,已经有太多的人  shēng( ② )了。

【主要存在问题】

1.生字词掌握不够好。不少学生“侦破”“抓捕”“愚蠢”空着不会写。

2.写错别字现象严重,书写不认真、不规范。比如“抓”字的爪写成瓜;“破”字的横钩写成横;“惯”字的长横没有横穿出去;“蠢”字的日写成目;“捕”字漏点;“牺”字会在西字里加一横等等。

3.部分学生未把词语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横线上。

(二)选择正确的答案,在答题卡上把正确答案的序号涂黑。(10分)

3.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哪一项?

A.zhàng  石钟        B.zèng  bái电话

C.sào   yíng光屏       D.xiè  

(正确答案C,选中率61.51%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哪一项?

A.稍微   连棉不断            B.精湛   迷惑不解

C.敏锐   响彻云宵            D.凯旋   永住人间

(正确答案B,选中率85.14%)

5.”字的读音最可能与下列字的读音相同的是哪一项?

A.     B.     C.     D.

(正确答案D,选中率64.24%

6.”字的意思最可能与下列词有关的是哪一项?

A.草木     B.姓氏     C.低下     D.底部

(正确答案A,选中率83.05%

7.“自然之道”的“道”的意思是哪一项?

A.     B.     C.道理,规律     D.量词

(正确答案C,选中率96.09%

8.下列成语填入句子横线上最恰当的是哪一项?

A.运筹帷幄    B.声东击西    C.神出鬼没     D.百战百胜

诸葛亮是刘备军中一个           、神机妙算的军师。

(正确答A,选中率51.57%

9.依次填入下面《论语》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是哪一项?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乎?与朋友交而不    乎?传不

    乎?”

A.忠、习、信   B.忠、信、习    C.习、信、忠   D.信、忠、习

(正确答案B,选中率86.70%

10.下列诗句出自司马光的《客中初夏》的是哪一项?

A.昏鸦数点傍林飞        B.忽见千帆隐映来

      C.夕阳牛背无人卧        D.惟有葵花向日倾

(正确答案D,选中率73.47%

11.将下列句子插入语段中的位置最恰当的是哪一项?

一个叫布希曼的音乐家路过,被这奇妙的声音吸引住了。 

1821年的一天,德国有个农家女孩拿着妈妈的木梳在家门口玩耍。②玩腻了,她想出个新花样:找来两张纸片,一上一下贴在木梳上,把它放在唇边,谁知竟呜哩呜吹出声了。③他仔细观看了女孩的“杰作”。④回家后,综合女孩的木梳、中国古笙和罗马笛的发音原理,制成了第一支口琴。

A.①之前    B.①—②之间    C.②—③之间    D.③—④之间

(正确答案C,选中率76.37%

12.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最恰当的是哪一项?

坐在电脑前,鼠标轻轻一点,世界近在眼前。优雅的音乐,网上聊天使我们放松心情;奇闻异事,大好河山使我们大开眼界,出门便走遍大江南北;搞笑的视频使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几分乐趣;网上购物,读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便捷……网络融入我们的生活,使我们乐在其中!

      A.网络使我们放松心情        B.网络让我们大开眼界

      C.网络使我们生活便捷        D.网络融入我们的生活

(正确答案D,选中率56.84%

【主要存在问题】

1.对课文要求必须掌握、理解的生字词的音、形、义不落实,没过关,选不准正确的读音和书写。

2.不重视教给识字方法,学生不理解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学生识字能力较低,无法正确选出字音和字义。

3.对《经典诵读》“必背内容”要求没抓落实,选错正确答案。

4.没认真理清句群关系及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感较差,概括、理解内容的能力低。

(三)填空,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9分)

13.《桂林山水》一文最后以“                       ”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遥相呼应。

14.《望洞庭》中描写洞庭山水秀美的诗句是                     

《独坐敬亭山》中,抒发诗人孤独寂寞心情的诗句是                  。春天的夜晚,我漫步在海边,看着月亮伴着湖水慢慢升起,我脑海浮现出张若虚的诗句                     。望着沙漠之中那渐渐西下的夕阳,我会脱口吟诵王维的诗句                     

【主要存在问题】

1.部分学生空着不会填写,背诵没有落实、过关。

2.错别字非常的多,如“舟、碧、遥、望、翠、螺、孤、潮、圆”都有不少同学写错字或别字。

3.书写不工整、不认真、不规范,有的甚至是“天书”。

4.审题不认真,没按要求作答,如:将《桂林山水》的总结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答成了总起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答成“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5.还有不少学生答题错位,将上题答到下题,或者是下题答到上题。

15.爸爸用名言“             。”告诉我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于人,正所谓“                  。”

16.爷爷虽然没读过什么书,可是本领大着呢,他会看云识天气,看到朝霞满天,他就会跟我们念叨:“                    ”;看到鱼鳞形状的云,他又说:“                  ”。嗨,还真神了,每次都给爷爷说中了。

【主要存在问题】

1.错别字多,多笔少画现象严重。如“勿”写成“物”;“必”写成“心”,少了一撇;“己”写成“已”,出头了;“欲”和“谷”多了一横;“施”偏旁写成“马”,右边少了撇横;“鳞”右下部分错的较多;“斑”写成“班”;“晒”字右边的的“西”里多一横;“翻”左上方笔画漏点等等。

2.书写不工整、不整洁,涂改现象十分严重,有的几乎看不清楚;

3.部分同学背诵不过关,有的根本不会填写,一片空白。

4.粗心,不熟悉答题卡的填写。把一个问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两个区域,如15题“言必信,行必果”,学生把“言必信”填在答题卡15,而把“行必果”填在15

(四)按要求,把句子写在答题卡上。(6分)

17.照例子,仿写句子。

例: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教室里真静啊,静得                                                

18.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比喻句。

运动会上,李刚跑得很快,一路领先,夺得了冠军。

19.加上合适的关联词,把下面两个句子合并成一句话。

一个人活得诚实,有信用。    一个人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主要存在问题】

1.写的句子不通顺,出现病句。

2.17小题写的并非比喻句。如:“运动会上,李刚跑得很快,一路领先,最先跑过了终点,夺得了冠军”。

3.19小题不理解分句之间的“条件关系”,加上的关联词不当。如“因为一个人活得诚实,有信用,所以一个人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等。

[阅读] 40%

这部分主要检测学生基本阅读能力表现—“检索”、“理解”、“运用”、“评鉴”、“质疑·创新”能力。阅读题选文两篇,均来自课外,一篇说明文,一篇记叙文,共设置了16道题,内容涉及查找短文相关信息;明析说明方法;概括段意;体会用词的精确;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体会表达作用;展开想象写话等等,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阅读下面说明文《饮水与健康》,完成2026题。(18分)

20.下列说法和原文意思相符合的是哪一项?

A.人只要有水喝就能维持生命

B.人体内大部分是水

C.喝水能杀死细菌和病毒,使患者早愈

D.不能喝可乐等饮料

(正确答案B,选中率26.11%

21.本文着重说明的内容是哪一项?

A.人一天需要喝多少水

B.水对人很重要,喝得越多越好

C.“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

D.饮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和饮水要注意的问题

(正确答案D,选中率63.85%

22.文章第⑤段划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哪一项?

A.举例子    B.列数字    C.打比方    D.作比较

(正确答案B,选中率79.43%

23.文章第⑤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上述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4.本文是从哪四个方面来说明“饮水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的?

25.“常用饮水杯容量为200毫升,即每天需饮68杯,才能说饮了足够的水。”句中“约”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26.在我们周围,尤其是夏季,不少人喜欢以喝饮料代替喝水。请你结合本文有关知识,给这些人写几句建议的话。

【主要存在问题】

1.检索、理解能力差,不能快速、准确地查找到所需要的明言信息,竟然有绝大多数的学生找不出和原文意思相符的句子;对文本信息进行整理、意义建构、逻辑推论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低下,对文章着重说明的内容是什么也有那么多的学生不理解。

2.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没掌握,无法判断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对“列数字”说明方法的作用不理解,答非所问;对说明文用词的严谨性、准确性、科学性不理解,无法说明不能去掉“约”字的理由。

3.所写的建议不够通顺

4.部分学生空白,根本不会作答。

(二)阅读下面文学类作品《信任》,完成2735题。(22分)

27.“刚才考场上发生的事情”是什么事情?

A.我扭头看右边并排的一位男生

B.我抓紧时间检查考卷上有没有错误

C.我抬起了头目光和老师的碰在一起

D.我把卷子向同学那边挪又迅速挪了回来

(正确答案D,选中率56.92%

28.我为什么“犹豫不决”?

A.怕被老师发现又怕同学对我有意见

B.我不想帮助同学

C.考试只剩五分钟,我要检查试卷

D.担心考试成绩会被同学超过

(正确答案A,选中率85.61%

29.我为什么“把卷子向他那边挪了挪”又“迅速把卷子挪了回来”?

A.因为被老师发现了;

B.因为我想到这是作弊;

C.因为我还要检查试卷

D.因为我不想帮助他

(正确答案B,选中率84.80%

30.什么事让“我”顿时“惊住”了?

A.老师抬起头微笑地看着我

B.老师信任我是遵守考场纪律的

C.老师拍了拍我的肩膀

D.老师和蔼地对我说话

(正确答案B,选中率75.25%

31.“我撑着伞,迈着轻快的步子走在被雨水冲得格外明净的石子路上。”表现了我怎样的情绪?

A.心里堵堵的

B.忐忑不安

C.犹豫不决

D.轻松愉快

(正确答案D,选中率82.88%

32.文章开头写“雨”,结尾写“雨”,这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A.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B.过渡,承上启下

C.开篇点题,总领下文

D.总结上文,点明中心

(正确答案A,选中率45.17%

33.短文中画横线的“你终于战胜了你自己”在文中指什么内容?

34.同学叫“我”把卷子给他看,“我”没有给他看,“他显得又失望又生气,朝我狠狠地翻了个白眼。”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事后你会怎样向同学解释?请你写下来。

35.同一场雨,文章开头说是“真烦人”,而结尾说是“真好”。有人说,这样写是前后矛盾。你认为矛盾吗?为什么?把你的看法和理由写下来。

【主要存在问题】

1.检索、理解能力差,不能快速、准确地查找到所需要的明言信息,对文本信息进行整理、意义建构、逻辑推论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低下,很多学生连“刚才考场上发生的事情”是什么也找不出来。

2.对文章的布局谋篇的作用的评判或见解能力差,对文章开头写“雨”,结尾写“雨”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不理解,大多数学生选不对正确答案。

3.利用理解了的信息解决问题或拓展延伸服务表达的运用能力差,无法向同学解释清楚“我”为什么没有给他看试卷答案。

4.质疑创新、发表独到见解的能力差,只是简单回答“矛盾”或“不矛盾”,不能结合文章内容,不能从人物心境的变化导致人物情感的变化去考虑,去说明看法和理由,只能乱答一通。

5.部分学生一片空白,根本不会作答。

[习作] 30%

这部分着重检测学生恰当运用语言文字,文从字顺地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同时检测学生书写和使用标点符号的情况。

36.在第二和第四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又认识了一些特点鲜明的人,有“诚实守信”的“父亲”,“将心比心”的“母亲”,“勇敢机智”的“小夜莺”和“小英雄雨来”等。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许许多多的人吧!他们有的勤劳,有的善良,有的助人为乐……谁给你的印象最深呢?先想一想,再写下来。要注意把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题目自己定。

【主要存在问题】

1.审题不认真,对“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许许多多的人吧”这句话没有认真分析,臆断认为写人就可,不管是现实生活中的,还是以前的,课文中的,文学作品里的,影视作品的都作为写作对象,写的人不是自己生活中的。因此出现大量的课文复述文或抄袭课文,如写课文《中奖那天》《万年牢》中的“父亲”、《将心比心》中的“母亲”、《小英雄雨来》中的“雨来”、《夜莺的歌声》中的“小夜莺”,还有的写的远离自己生活的人物,如“雷锋”“王二小”等,更有甚者,写的是狗、猫等动物。

2.相当一部分学生书写不够工整,字迹潦草,非常不美观,多处涂改,卷面不整洁,错别字比较多,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内容不具体,语句不通顺。

3.习作内容不充实,大部分学生只停留在事件过程的简单叙述,三言两语极其简单的完成习作,没有在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上下功夫,写不出人物的特点,达不到题目中“特点鲜明”这个要求,人物故事平淡不生动,不精彩。多数学生缺乏必要的写作技巧。

4.习作的素材极其匮乏。有的选材不够新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材料”雷同且老套;有的写的事例与人物性格特点不相符,出现两张皮的现象;有的文章出现好几件事例,又平均使劲,而几件事体现人物不同性格特点,导致多中心,无中心的现象;还有的写某一次活动又不能反映出某个人的特点。

5.一些学生书写速度慢,只写了个开头或事情起因,来不及写经过了,或只写了一段话,或半篇文章。还有凑字数的现象,内容极其简单,还有的虽然写了一段话,但不知所云,胡编乱写,辞不达意,条理絮乱。

三、教学建议

小学语文学业质量检测的目的主要是测查“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所获得的、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水平”,“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使语文考试成为学生展示的平台,成为促进教学改革的手段,因此,针对学生答卷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对今后的语文教学特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字词句教学,夯实语文基础

落实新课程理念,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中要扎扎实实加强对学生的字、词、句、段、篇等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思等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同时要加强检查落实,不走过场,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形成扎实的语文基本功。

1)生字的教学。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在教学中要想法子让学生读准字音、牢记字形、理解字义,让学生明了一些汉字的结构特点、构字规律等,提高学生识字能力。同时要加强写字指导,让学生把字写规范、端正、整洁,并有一定速度。

2)词语的教学。①理解词语。应结合课文的教学,教给学生查找字典词典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理解词语的方法。②积累词语。每个单元要求掌握的词语都在“词语盘点”的读读写写和读读记记中,这些词语首先要让学生多读、多写(抄写、听写)、多记(如,采蜜本、张贴在“学习园地”中),让学生积累词语,增加词汇量。③运用词语。在理解、积累的基础上,设计一些用词说话造句、辨析填空、修改用词不当的句子等的练习,进而学习运用。

3)句子的教学。①课文要求背诵的内容(优美句段、古诗词、经典读本必背部分)必须做到人人过关,不但要会背,而且要会写,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避免写错别字。②对于文中的一些重点语句,要引导学生理解、体会。③在积累优美语句、名言警句等的同时,架设一座积累与运用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2.加强阅读能力训练,提高阅读水平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学中,不但要指导学生读懂课文,更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要顺应新时期的潮流,从以下“五个维度”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也是以后语文考试中阅读题的命题方向):

1)检索——快速、准确地查找到所需要的明言信息的能力。如,在文中找到事件、概念、人物,指出某词在文本中所指的内容等。

2)理解——对文本信息进行整理、意义建构、逻辑推论以及分析的能力。如,概括所说明事物的特点、故事的主要内容,举例所使用的说明方法,说明引发事件的原因等。

3)运用——利用理解了的信息解决问题或拓展延伸服务表达的能力。如,整合文本内外信息证明观点或表达自己的见解,补充说明事物的特点,延伸情节等。

4)评鉴——评价鉴赏,即对文内容和形式进行价值判断,是“个性化行为”能力。如,对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作者观点、文本内部一致性等的评判或见解。

5)质疑·创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发表独到见解的能力。如,对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作者观点等的质疑或独到见解。

阅读教学中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理解内容,感知文意

理解课文内容是语文教学的基点,要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凭借课文这个媒介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根据课后问题展开教学,是有效教学的方法,也是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教的重要内容。但教学不能囿于课文,不能只是教教材,应该用教材来教,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2)语言训练,夯实基础

从语文学科的功能上来看,语文是基础工具,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思维的工具。因此,语文教学的重点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是语文教学重要的内容之一。语文教学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听、说、读、写、背是主要的形式,这是和理解课文内容相伴而生、相互融合的,也是语文教学的内容。

3)凝聚情感,凸显主旨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蕴含着的情感,准确地挖掘文本的主旨,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学语言的同时又受到情感的熏陶。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主旨的方法有:一是采取品词析句的方法,在重点句子的评析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现文本的主旨;二是抓住重点段落,抓住了重点段落,就能体现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蕴含的感情,文本的主旨就能较好地显现;三是采取课终谈体会和收获的方法,文本的主旨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得以彰显。

4教给学法,培养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一是读书的方法;二是分析词句的方法;三是概括主要内容、小标题的方法;四是学习古诗、古文的方法。这些学习方法,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经常渗透,使学生不断巩固这些学习方法,直至掌握,最后形成语文学习能力。

5归纳写法,迁移练习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归纳写作方法,使学生明确作者是怎么样写的,了解语言形式。第一,归纳写法;第二,品评词句;第三,迁移练写。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

3.加强习作指导,提高习作能力

习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习作是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要是习作个性化的前提,当表达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时,孩子们才会真正去写,才会觉得习作是一种快乐。因此,习作应尽量与孩子们的生活接轨,与他们的思想碰撞。在习作指导时应重在引导学生开阔思路,从多个角度选择材料,鼓励学生用笔说话,个性化地表达感受和真切的体验。习作教学要多点自由、开放,少一些束缚、限制,使学生在内容、情感上贯彻一个“真”字,在语言、形式上贯彻一个“活”字。还要注重习作的修改与讲评,采用自改、他改、师评、生评、师生合评相结合等方式,以鼓励、表扬为主,维护学生习作的自信和积极性,共享习作的快乐,让学生在赏识中体验成功,在评改中不断进步。同时加强学生审题训练,提高审题能力,懂得要写什么,选择什么材料,如何组织材料,怎么谋篇布局等,教给一些必要的习作方法和技巧,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写感人。在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大量阅读丰富词汇,获得间接的语言材料及写作方法的同时,更应鼓励学生把触角伸向生活,多观察,多思考,善于积累直接的、活生生的生活素材,只有两者的和谐结合,学生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语言优美生动的佳作来。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小练笔,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唤醒学生的真情实感。要多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走出文本,走出课堂,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学会观察、表达的方法。另外,应一如既往地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循序渐进,扎实提高习作水平。

4.加强学困生辅导,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从检测的成绩看,学困生人数不少。班级中出现学困生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要正确认识,认真对待。“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只要我们对学困生有爱心,有耐心,在课堂上多关注他们的学习,在课余时间给予辅导,在班级做好“结对子”帮扶工作等,想方设法尽最大努力转化他们,减少学困生便有了可能,我们的教学质量也一定会有大面积的提高。

5.加强答题技巧指导,提高应试能力从本次评卷中发现,有不少学生答卷方法、能力很差,答题技巧缺失。有的不能正确将答案填写在试卷“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处,有的不能根据题目的要求正确地回答问题,还有的无从下手,不懂怎么表述问题的答案,导致失分很多。特别是“习作”部分,审题的习惯、能力极低,“离题”导致失分的现象非常严重。其根源除学生自身素养外,和我们有些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疏于指导和训练不到位也有一定的关系。如何应试也是一种能力,如怎么审题,怎么作答,怎么表述等等一些答题技巧也需要教师们的指导,提高考试作答能力,避免造成学生会做的题也因没有掌握答题技巧而失分,从而提高考试成绩。

 【收藏】 【打印】 【关闭
“中国·上杭”网站群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