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杭——教师进修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进校处室 > 小学教研室 > 小学品德
【培训心得】转变理念 联系实际 拓展延伸——参加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活动心得体会
发表日期:2017-09-21  [字体显示:  ]  [收藏]  [打印]  [关闭]
 转变理念  联系实际  拓展延伸

——参加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活动心得体会

上杭县庐丰中心小学  李建民

  98日,上杭县小学道德与法治一、二年级统编教材培训活动在上杭实验小学召开,会议由教研室钟晓菊老师主持,来自全县的160多名小学道德与法治科任教师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分别听取了伍才英老师和罗英老师的《校园里的号令》、《团团圆圆过中秋》的课堂教学示范课,观看了朱之文副部长《统一思想  抓细抓实 确保义务教育统编三科教材顺利使用》的视频,聆听了教研室钟晓菊老师对《道德与法治》一、二年级教材解读及使用的讲座。通过这次培训使我领会了朱之文副部长的讲话精神,明确了钟晓菊老师对新课程的解读的重要意义,见识了伍老师和罗老师示范课的效果。这次培训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我有如下几个体会。

  一、转变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指出:统编义务教育三科教材在理念上,突出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我们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之后就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要转变《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的观念,明确新教材《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去学习,提高这门学科教学效果。伍才英老师在教学《校园里的号令》一课时通过多次听声音(或铃声)让学生一方面懂得这是什么号令,了解号令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要怎样做?”使这些刚入学一个星期的一年级新生从“听——辨——做”中明确了自己怎样的行为才算对。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有效开发学生思维。同时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观念,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和活跃,真正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联系实际,凸显学科教学的特点

  要想更好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有效性,就要认真地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虑学校实际,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地对学习过程进行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获得明显的教学效果。伍才英老师在教学《校园里的号令》一课时通过指挥家的多次号令,让学生背诵上课等各种童谣,伍老师让学生在童谣中明确自己在学校里该怎样做,这样联系学校实际,把上杭实验小学所特有的校园文化——《童谣》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明确了自己在校的行为规范。这样借助学校实际,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并不是一味向学生灌输学习的内容,而是给学生留下一部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多的探究性认识,提升了探究能力,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这种以小学生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抓手,以实际生活案例为依托,突出正面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体会到生活的美好。这样的教学效果实在明显。

  三、拓展延伸,提升学科教育效果

  朱之文副部长指出:“在内容上,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主权教育和法治教育等重要内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何灵活利用教材,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教学方法至关重要。《道德和法治》学科里有很多的知识是不可量化的,也是无法检测的,但是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实际、利用教材特点,设计教学过程很重要。这就更需要我们老师运用好教材,竭尽所能多做一些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课堂教学活动。罗英老师在《团团圆圆过中秋》的示范课教学中让学生收集有关中秋节的诗,体会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加强了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再如罗老师还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在中秋节你会思念谁?把你的祝福送给远方的亲人或朋友”。“在中秋节赏月中举起酒杯怎样对长辈说”。罗老师独具一格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者对教材的巧妙灵活运用,不但教育了学生传承尊敬长辈的传统美德,还通过语言的描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预期了教学目的。(钟晓菊责编)

 【收藏】 【打印】 【关闭
“中国·上杭”网站群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