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教师培训心得
上杭县蛟洋镇坪埔小学 钟婷华
2017 年 9 月 8 日我参加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教师培训会。此次培训有三个内容:一是观摩了实验小学伍才英老师上的一年级《校园的号令》和第二实验小学罗英老师上的二年级《团团圆圆过中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二是观看朱之文副部长的视频讲话,学习关于做好“三科教材”的培训工作的讲话精神;三是由钟晓菊老师对新教材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解读,学习掌握教材编写整体思路和基本体例结构,并解析教材的重难点,提出教学实施建议。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收获颇多。首先是两节观摩课,不仅让我感受到两个教师的教学流程非常清晰流畅,从上课前的师生互动交流到开始上课,从学习课本内容到设计拓展活动,从创设生活情境到师生模拟表演,每一个活动的设计都紧紧相扣,教师始终都恰到好处地调控着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教师也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积极的表扬和鼓励,体现了教师扎实的功底。如伍才英老师在上《校园里的号令》时让同学们听到铃声快速排好队伍,对于刚上一年级的学生要循序而有序的排好,比较困难,伍老师用排的最快的小组给予奖励小旗的方法来激励孩子,其中有一个男孩,每次要绕课堂跑两圈才回到座位,伍老师并没有批评他,而是用“你忘记了自己的位置吗?相信你能做好”这些鼓励的言语来引导他。伍老师这种鼓励代替批评的方式反而成为了她课堂的亮点,而不是个失败的环节。伍老师的教学设计也非常新颖,利用校园里同学们朗朗上口的童谣来贯穿本节课。使得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显著,极大地渲染了课堂氛围。罗老师的观摩课教学理念先进,重点突出情感目标。例如罗英老师的《团团圆圆过中秋》,罗英老师有个环节回忆以往的中秋是如何过的,让同学们在回忆中感受中秋的团圆和思念家人的情感。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同学们发言踊跃,都想表达自己对中秋的回忆,对爸爸妈妈或者远方亲人思念之情。罗老师让课堂教学富有激情与感染力,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成才先成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第一目标,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学生不但获取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更得到了情感的培养、思想的教育等。
钟晓菊老师对一二年级新教材解读及使用有个简单的报告,她具体讲解了培训的内容从教材的第一单元到第四单元,每个单元内里的小内容都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传达了教材编写整体思路和基本体例结构,并解析教材的重难点,使我们学科教师清楚了教材内容及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每一课的课时安排,重点和难点,同时,钟晓菊老师也提出了教学实施建议和应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此方面进行了很详细的讲解和说明。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清楚了如何使用教材、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每课的重难点、会本的使用、课时的安排、图示的使用和拓展。同时,我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编写也有了新的认识,我发现这次新教材中没有了说教性的内容,各册设计了相对集中的教育主题,更多的体现儿童的审美需求,突出趣味性, 有些还渗入了一些绘本图画和内容,激发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思考,力求从生活中的小事中渗透法制教育。特别是一年级新教材,它是按儿童的生活路径,以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生活逻辑为核心设计的。教材中的主体是儿童,教材的内容是儿童的生活。教材关注一年级学生的整体成长、生活;了解学校生活的两个主体生活方式;学会玩,并且有意义地玩;学会主动思考,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有想法的参与学习。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立足于教材但不能拘泥于教材,更多利于身边的资源和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做为课堂的素材,更多地开发乡土教材为课堂服务。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多以活动进行教学。要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的体验与感悟。最后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现场表演,游戏等各种教学方式开拓学生的视野和调动课堂气氛。(钟晓菊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