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
上杭县第二实验小学 梁菊英
2017年9月8日,我参加了在上杭县实验小学举办的“上杭县小学一、二年级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培训”。听取了上杭县实验小学伍才英老师上的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校园里的号令》和上杭县第二实验小学罗英老师上的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团团圆圆过中秋》两节示范课,观看了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朱之文的《统一思想抓细抓实 确保义务教育统编三科教材顺利使用 》的视频讲话,还聆听了上杭县小学教研室钟晓菊老师的《部编道德与法治一、二年级教材解读及使用》的讲座。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受益匪浅,使我对小学一、二年级新开设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对新教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使我明确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正确、全面解读教材,结合实际情境,灵活运用教材。下面我谈谈这次培训的一些体会。
一、从生活中获取
低年级儿童对自己熟悉的生活容易接受,所以新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关注儿童的经验,是以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的生活逻辑、按照儿童的生活路径来设计的。引导儿童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儿童是教材中的主体,儿童的生活是教材的内容。教材关注低年级学生的整体成长和生活。学生了解学校生活的两个主体生活方式:学会玩,并且有意义地玩;学会主动思考,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有想法地参与学习。整本教材洋溢着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从多元的生活世界,力图体现多元、开放、平等、包容的价值观。新教材以儿童的生活视角和路径,形成生活内容和教学相统一的叙事逻辑,体现和谐与温暖的情怀,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与温暖的关系。学生从课本中学会守法,树立规则意识和公民意识,学会做事、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学习。如伍才英老师执教的《校园里的号令》一课,伍老师以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明新童谣》为依托,为一年级新生建立学校生活的规则意识。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教育的源泉,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建立规则意识。
二、在活动中领悟
低年段儿童的思辨能力还很差,还没有形成自觉的生活反思意识,在生活情境中对道德意义的理解和领悟能力还没有形成,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要树立他们的纪律意识、规则意识和道德与法制意识,让他们在活动中领悟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教材通过"活动栏"、"辨析栏"、"讨论栏"等多样的活动栏目,设计了很多现场体验活动。目的是通过典型活动的设计,帮助他们逐步形成在活动中发现道理与道德意义的敏感性与能力。如罗英老师执教的《团团圆圆过中秋》这一课,罗老师通过“过中秋”这一学生熟悉的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了解基本的节日民俗和节日的含义。了解当地特色的传统节日,感受各民族共有的节日与传统,从而教育学生要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尊敬和关爱老人。罗老师以“过中秋”为话题,引导学生说一说、看一看、品一品等活动,从吃月饼、吃团圆饭的习俗中,体验中秋、感悟中秋,从而学会感恩。
朱之文副部长的讲话,使我们明白了统编义务教育三科教材在理念上“突出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在内容上”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主权教育和法治教育等重要内容“。统编义务教育三科教材”不是对原来教材编写出版方式的简单调整,而是着眼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部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朱之文视频讲话)
钟晓菊老师对统编小学一、二年级《道德与法制》教材的详细的剖析,每一个单元、每一课的详细的解读。使我们明白了编者的意图与目的,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这门学科开设的重要性。我们老师有责任让孩子们从小树立纪律意识、规则意识和道德与法制意识,切实为培养社会主义优秀的小公民贡献自己的力量。(钟晓菊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