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杭——教师进修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进校处室 > 小学教研室 > 小学品德
如何树立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发表日期:2017-12-12  [字体显示:  ]  [收藏]  [打印]  [关闭]

如何树立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上杭县蛟洋丘坊小学  傅锡兴

《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要落实道德素质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学生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培养学生有一定的道德与法制方面的知识,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让学生有一定的法制知识。

一、明确道德素质的含义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什么是道德素质?道德素质指的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包括道德素质、形象、知识能力水平等各方面。道德素质是由训练学生和教学实践而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当你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灵活应用,并且应用到实践中去。道德素质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非常重要的部分。道德素质指在一定时期,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学生生活与融入社会的最关键、最重要的知识、能力与态度。学生道德素质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科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素质。中国学生发展道德素质研究成果发布会,将道德素质分为文化基础、道德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知识、科学知识、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质 

二、文化知识与道德素质的联系

通过学习,我更加清晰明确了知识与道德素质的密切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紧密结合。道德知识和学习能力掌握得越好,学生才有可能获得良好的道德素质。知识和道德素质紧密结合,有人认为知识教学与道德素质教育的关系密切,有人主张将道德素质的文化知识整合,道德素质在学习中有重要的位置,只有不断加强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使之进一步科学化、人文化,才能成为道德素质的发展提供非常好的平台。   
  
.道德与法制课的教学目的要把握好
  1.认真落实道德素质,培养学生道德发展所需要的能力

首先就要营造有效的灵活的教学课堂,把握好每一课的道德素质教学目的。那么应该怎样明确《道德与法治》教学目的?首先要依据本课程教材内容和新课标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即情感态度人生观、道德知识和应用能力、行为和学习习惯、知识获得过程和学习方法等;再依据道德素质具体要求,确定一课的道德素质教学目的,即教学目的。如二年级上册《欢欢喜喜庆国庆》,依据相关教学内容,学习目标可以定为:国庆节的由来,明白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新中国成立的日子称为祖国的生日。道德目标即了解国庆节的知识,知道新中国的成立,是无数先辈用鲜血换来的,使学生内心形成对国旗的崇敬与认同。
  2.
指导好课中的体验活动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规定:教材的暗线是学生的道德成长表现为学生生活和成长中遇到的重要生活事件。可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道德是学生的道德成长,就能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对生活事件有自己的见解主张,参与社会所需要的部分技能。鼓励学生培养自己的道德水平,让他们生活中实践,对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因此课中要给学生创造好的学习氛围,指导学生在道德成长的过程中感悟,既有道德知识又懂得法治,提高学习能力,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道德与法制课,通过教学实践让我深切的体会到,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重在育人。学生要有一定的法治知识,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我国是法治社会,教师要认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的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治水平。(钟晓菊责编)

 

 【收藏】 【打印】 【关闭
“中国·上杭”网站群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