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杭——教师进修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进校处室 > 小学教研室 > 小学品德
【教学研究】德育于学生的实践体验中——品生(社)的实践体验教学初探
发表日期:2018-04-10  [字体显示:  ]  [收藏]  [打印]  [关闭]

寓德育于学生的实践体验中

——品生(社)的实践体验教学初探

上杭县下都中心小学  罗文英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主旨是使学生自身生活实际,参与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学习有关道德认识,懂得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对人、对社会的意义与作用,感受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作用,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品质,养成良好的习惯,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本课程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会与其所养成的行为习惯有着密切联系。如今,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在学生生活中,良好的品德有着重要的辐射和带动意义,它能让你拥有和睦的家庭、互敬互让的邻里、能互帮互助的朋友、和谐共处的同事 ……所以说,好的品德是一个人修养扎展现出的无穷魅力。良好的品德还体现在细微处,表现出谦和、友爱、诚信、勤奋等品质。显而易见,品德对于某个人、一个家庭、整个社会是多么重要。

那么,怎样让我们的学生通过品社(生活)这门学科的学习,规范行为习惯,养成良好品行,以期将来在社会中成为好公民呢?就这个问题,在这里,我们不妨作一点探索和粗浅的实践。

一、让学生走进生活,在实践中体验 

在教材的内容编排中,品德与社会(生活)其实许多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走进生活、回归生活就成了我们这门课程教学重要目标,学科教学的生活性也就有了意义。在教学中,它的时空也就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需要教者从多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加强课本中所安排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密切、要让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从另一角度讲,这门课程又必须是开放的,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兴趣,多种感官同时调动,积极投入到大社会中,让他们用自身的多种触角,伸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种领域。

根据以上特点,教者应该积极充分地开发、利用本土课外资源,满足学生各种不同体验的需要,让学习更具实践性和生活性。教师在教学这门学科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有利于使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中去的条件,更好地在理解、体验、感悟、实践中提升道德水平,同时也让他们在获得社会生活能力的同时获得更多更高的认识水平。但实际中,受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影响,单由任课教师去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会具有较多的困难,也似乎不切合实际,必须另辟路径,我们可以在教学中与学校少先队活动的开展相统一,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相结合,与外界社会中组织开展的活动相结合。例如,教《让爷爷奶奶高兴》这一课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去调查爷爷、奶奶,他们平时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烦恼有哪些?他们需要的是什么?……在上这一课时,把个别同学的爷爷或奶奶请进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共同讨论:爷爷奶奶的需求、如何让爷爷奶奶高兴等,同时也让这些同学与他们的爷爷奶奶互动,让其他同学一起,出点子,现场让这些老人高兴起来。通过交流互动,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同时,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幸福院去看望慰问老人,帮他们做做事:扫地抹桌、捶背按摩、洗衣做饭……通过学生在家庭中调查、在课堂中训练、在社会中实践,寓孝敬教育、感恩教育、劳动教育于实践活动中,事半功倍。

二、从学生现实出发,在生活中体验

从学校实际出发,就地取材,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学校地处农村,教学条件较差。我就根据教材内容来设计该节课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校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展现学生主体作用,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寻找适合自身实际的学习资源,弥补丰富教材资源的不足,达到我们教学的教育目标。如教学《平安走天下》一课中讲到人行天桥、地下通道时,我更着重讲横穿公路及不遵守规则带来的伤害。讲到几年前在学校门口发生的一起交通事故;讲到车不能随便停靠时,不妨认真说说不在公路两旁嬉戏或故意设置路障的问题,会讲到现在就有部分通学生早来学校不进校门而在门口公路旁追逐打闹现象……把课本中比较远离农村学生实际的事例,转化成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实例,正是顺应《课标》中“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这一有效性的课程要求。

再如在教学《我的祖国多辽阔》时,先让学生在行政地图上找出自己家乡所处省市然后与其它省市相比较面积大小,在学习不同地方同一季节的气候特征时,用课件直观地让学生分别了解东、西、南、北不同方位不同气候特点。接着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来了解我国领土疆域之大,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获得了知识,在接下来的总结中,学生发言积极,课堂氛围活跃,灵动的课堂,渴求的眼光,成功的快乐尽情展现。最后,教师还把自己收集的资料与给学生共享,师生互补,课堂实效大大提高。

三、不断补充内容,丰富学生体验

《品德与社会(生活)》这门课程,它综合了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多门学科知识,但这些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大量社会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坚持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要把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为共同寻找、丰富课程资源,发挥他们的作用,让他们从课堂外中发现、体验、创新,获得;要做到这些,教师要注意有意识的引导,把自己要教学的内容,要达成的目标,要实现的德育,以教材中的内容为主线,用任务的方法让学生走出去,获取第一手资料,同时教师要结合教材知识点与学生实践的效果,进一步在课堂中进行评价,达到我们教学之目的,这就是教学既紧扣课本,又跳出文本。如在教学《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一课时,一是要求学生读课文,了解世界各地都有我国的同胞,世界各国都设有“中国城”,很多国家有孔子学院,开设中文班,遇到中同传统节假日,如春节,他们都会以中国传统方式相约,互相祝贺,共同享受良辰美景;二是通过观看海外华人一些生活视频,工作状况,表达的心愿等,知道他们在异国他乡的艰辛、思念亲人的期盼、心系祖国的热忱。了解他们对祖国发展的关心和关注,知道他们对一些边远贫困儿童的资助,参与地震灾区的救援,给自己同胞无私的帮助等等。三是通过一些实际事例,让学生知道今天的许多海外学子为祖国的建设,放弃优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到祖国,参与国家建设,一生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如钱学森等。

总而言之,《品德与生活(社会)》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化教学的主渠道,要能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就必须牢牢把握学科特点,重视教学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间的紧密联系,让学生立足现实、回归生活、自主体验、积极实践,在感受学习的乐趣的同时,获得良好品行的教育。在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自然形成,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收藏】 【打印】 【关闭
“中国·上杭”网站群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