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时节,让教学主张更加殷实
---福建省第二届小学教学名师培养人选第三次集中培训小记
罗荣汶(福建省上杭县实验小学 364200)
2018年2月1日,学期刚刚结束,全省各地市的小学名师培养人选从八闽大地赶赴莆田,参加福建省第二届小学名师培养人选第三次集中培训。俗话说:“二月春风似剪刀”,却挡不住大家学习的热情,参加这次培训的除了福建省第二届小学名师培养人选外,还有莆田市名师工作室的名师、厦门市湖里区、晋江市青阳街道、南平市政和县的名师们,我们抱团取暖,共同汇聚在莆田市进修学校附属小学报告厅,聆听大伽们的所倡导的各种教育观念,充实我们的理论素养,引领我们成长。
2月2日上午,给我们讲座的是成尚荣先生,这位鹤发童颜、玉树临风七十多岁的老学者围绕《教学即儿童研究》的内容,侃侃而谈的站着讲了两个多小时,不用PPT、不用讲稿,通过旁征博引,纵横开阖,言语精辟,条理清晰,思想深邃,又不失风趣幽默,引领我们站在“道”的层面思考,将教学与儿童研究融合在一起,从教育学、教学的核心问题、名师的成长、教学现状的不同视角思考为什么进行儿童研究,通过回归与超越进行儿童研究,让我们找到聚心于发展儿童核心素养上,聚力于儿童的学习,聚焦在情感、思维、审美。带给我们所有的老师莫大启发的同时,也引发了大家深深的思考。让我们不忘初心,从儿童研究开始,共同努力!
“不要让我们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教育,不过是一场顺势而为,顺儿童成长之理,处儿童成长之势,给予生命支持!”、"接地气"固然好,但还要"接天气","地气"与"天气"之间站着的是大大的"人"!这些精辟的语言让我对教学主张的提炼有了一个新的思考。周伟东老师运用丰富、详实的案例引导我们从”涵育数学学科的品格;培养学生学习的品格;塑造教师职业的品格”三个维度切入点进行研究,为全体学员的教学主张的凝练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将指引我们重思审视我们的教学主张,向着核心素养时代的"变与不变"迈进。
2月3日讲座从“三个开始”中拉开序幕:“一个老师的成长从教学主张开始;明心静性是修行的开始;如果没有明心静性,你根本从未开始!”管建刚老师真是个会讲故事的老师,他通过讲自己写作发表改变人生的故事;讲学生习作中的故事;讲女老师穿高跟鞋在教室行走引发学生内心感受的故事;讲“速度与激情5”的故事.....管老师有趣、恢谐的讲座让场上响起4次掌声,29次笑声,老师们听入迷了!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对作文教学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满满的收获!
他创办"班级作文周报",18年来每周一期,已出900期,所有学生、所有家长都成为读者。就如何引导学生开展作文教学的方法,管老师说:促进学生能量唤醒最重要的是“发表”和“与人交流”。要让学生懂得“发表”是让认识与不认识的人知道你,源源不断地“发表”是唤醒学生写作意识的重要手段。
下午,殷向东教授给大家带来《重读课堂教学活动及其应然逻辑》的讲座。教授从当下课堂教学活动镜象说起。指出我们的课堂教学常常模式化、程序化,课堂教学遵循的是因果原则,按照模型去塑造,使人失去灵性。他引用黄宗義的话:"疑而后问,问而后知,知之真则信,故疑者,遂道之萌芽也。"强调提问思考的重要性。
他指出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涵盖了3种活动:课堂教学一定是一种对话活动、课堂教学活动是自我建构活动、课堂教学活动是开发智力的活动。好的课堂教学活动应是一部连续剧。把教材当作剧本,课堂变成剧场。老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学生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好的课堂学生课前期盼,课中满足,课后留恋。殷教授的讲座理论性强,信息量大,学员们认真倾听、思考、记录。他希望我们的课堂充满诗性的芬芳!让课堂充满人文性,彰显个性!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2月4日是一年24节气中的立春。立春是孟春时节的开始。民谚云:百年难逢岁交春。今天,被称为中国课程改革的“三剑客”齐集莆田,为我们福建省第二届省级名师培养人选班传经送道,首先出场的是刘良华教授,他为我们带来《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和研究主题》的专题讲座,这真是一场春天的及时雨啊!一开场,他用三句话点醒会场的所有梦中人:1.经验不是总结出来的,而是被概念照亮的。2.教学主张与其说是自己的创造,不如说是历史的某种选择。3.光有基本理论不行,还要有学科理论支撑。听君一席话,犹如醍醐灌顶。为我们如何进行主张的写作指明了方向。紧接着,刘教授用三个板块陈述内容,阐明道理,规范格式……他的讲座可谓是"义理、考据、辞章"三部曲巧妙编排,无缝对接,精彩绝伦,意味深长。既接"天气",又接"地气",天地之间伫立着一群渴望蓬勃生长的虔诚的求知者,
下午,中国课程改革“三剑客”的吴刚平教授为学员们开设《核心素养的相对意义与整合机制》的讲座,虽然春寒料峭,但是吴教授对核心素养的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解读,学员们学习的高涨热情令会议室春意盎然,美妙生辉!吴教授先以整体感知入手,从世纪转换期关于核心素养的共同思考与不同框架,然后对接到核心素养的整合机制,接着重点陈述与解析核心素养的学习路径(记中学与事实性知识,做中学与方法性知识,悟中学与价值性知识),最后,吴教授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做中学与悟中学的教学环节提供了范式,并非常生动地例举了自身故事,强调学科思维的培养。
吴教授的讲座张驰有度,有理性概念的引领,又有生动俏皮的案例;有拨云见日的现实世界,又有引人遐思的梦幻未来。我们一定能做到"记中学、做中学、悟中学",不负春天,不负期许!
2月5日,培训第四天,进入学员教学主张个性化指导环节。久违的太阳闻着春天的气息,迈着轻盈的步伐来了,让空气里弥散着温暖,也让天空明亮了起来。而学员们经过三天的头脑风暴,也将在这一天,接受理论与实践双导师面对面、点对点的指导,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思想明朗起来。
我们体育学科的实践导师阮光清校长(正高级教师)来到莆田,他一到住宿地点就逐个询问,并记录我们3个人教学主张的提炼情况,然后就逐个进行交谈,就如何深挖研究点,使思维向纵深发展;如何在实践中实施,提供不同层面上的“他说”,使我们的思维更加广阔;每一个名师人选的主张给予点评,关于我的“能动体育”实施表述方面,他把:精学、简学和学练结合换成另外一种的提法,使我的主张实施方面更加的贴近教学,呈现层层递进的思维。特别是实践方面,他给我们提出了2018年阮光清名师工作室的实践规划,让我们的教学主张得以实施的土壤。
“所谓能动体育中的“能”是指:体育教学中的技能、体能、体适能;“动”是指:运动量(运动负荷、运动强度、运动密度)、体育品德;以动为本,以能为纲,能体现的是体育教育的核心;动是实现有效运动的科学方法。能和动相互交融就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途径之一,为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促进学生健身育人的体育意识的形成,真正的增强学生的体质。”理论导师陈海春教授听了我的教学主张的内涵定义,认为“能动体育”教学主张提出,跟现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比较接近,符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要求。我们现在体育课的终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现在国家层面上要求体育课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确保体育教学的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并且就在小学高、中、低三个阶段的学生如何有区别的实施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给予实验规划,并要求在各个阶段进行定性和定量实验,并把实验结果通过P检验和T检验,以确保实验的有效性。同时要求我们要根据《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内容:“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进行有效的阐述。使教学主张有理论高度支撑,有概念照亮,真正形成自己的一面旗子。
最后根据名师规划的要求,陈教授又给我们一一解答实施的方法和过程,针对教学主张的提炼过程,他要求我们要调整好心态,像我国的登山选手一样,脚踏实地,慢慢地一步一步往上走,最终登上顶峰。广泛阅读有关于提高学生运动能力的书籍和著作,把适合主张的伟人名言和著名学者的理论归纳运用。让课堂实践—理论总结—课堂实践,让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为终极目标。
2月6日,蓝天下的莆田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显得格外宁静而美丽,可在宽敞的报告厅内却并不平静。由语文组、数学组、综合组各推荐一名学员代表分享教学主张构想。余文森教授极为智慧地将三位学员的教学主张串联起来,分别提炼出“用”、“智”、“美”三个汉字,用来表达他对教学主张提炼过程的理解以及他对学员们的勉励。
他说,提炼教学主张,一是一件“有用”的事情(一个有意义的过程),它能助推名师从优秀走向卓越,实现专业发展的飞跃;二是一个“智力游戏”的过程,一个充满“智慧挑战”的艰辛的旅程,对我们已有的经验和思考进行“否定之否定”的痛苦的过程,每个人都必须忍受“生产”之前的阵痛和煎熬“;三是一个“美美与共”的过程,一个让自己变得美美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自己与专家、与书籍、与导师、与同伴、与自己美美对话、相互发现和欣赏的过程。学会享受这个过程,是名师的一项重要品质,也是一份特殊的专业待遇!希望大家且行且珍惜!
本次活动的压轴戏是余文森教授的专题讲座,这也是学员们最期待的课程。每一次研修活动,大家听了张三说、李四说,最后都想再听听余师怎么说。
今天,余教授与我们分享的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观重构》。他首先进行核心素养相关概念的辨析,指出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指出当前教育改革的根本转向是从“教”转向“学”,确立学习中心地位、构建学习中心课堂,是当前课堂改革的中心任务,由此他提出5种学习方式:完整的学习、体现学科本质的学习、原生态的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有教之学。最后,余教授认真分析了名师教学的五个走向(特征、境界):一是从经验走向理论;二是从熟练走向成熟;三是从教学自信走向教学自觉;四是从教学个性(个人特色)走向教学风格;五是从有效教学走向意义教学。
上述问题都是当前教育研究前沿领域,导师以其精思明辨笃行引领着我们,让我们不仅折服于其思想的光芒,更敬佩导师的敏锐智慧和勤奋善思——这些也是我们名师成长过程中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五天的研修活动转眼就结束了。分享、聆听、交流、碰撞,迸发创新的热情,点燃智慧的火花,获得思想的启迪……。归去的行囊中,增加了厚厚的两本书;我们的脑海里,也承载着专家、导师们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盼;我们的肩头,因此感到沉甸甸的重量;我们的目光,却因此变得更加坚毅和自信……
2018,让我们不忘初心再出发。
(责任编辑:游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