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批改中的“三不忘”
上杭县实验小学 蓝菊金
习作批改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环节,“批”和“改”是它的两个层面,“批”是激发和引领,“改”是内化和修正,“批”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会“改”。通过一年来的实践,笔者认为,在引导学生修改习作的过程中,不能忘了对学生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能忘了对学生表达思想的正确引领,不能忘了学生的习作存在个体差异。这样,学生才能在老师“批”的激发和引领下,学会“改”。
一、不忘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阅读教学中,老师们往往会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提高课堂效率。但在习作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忽略了学生习作前的准备工作。《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仅要具体考查学生占有材料的丰富性、真实性,也要考查他们获取材料的方法。”可见,习作教学中,老师除了关注学生习作的内容、结果外,也要关注学生习作前做的各项准备,如习作前是否进行观察、调查、阅读,是否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等等。只有老师对学生习作前的准备过程给予积极地、及时地肯定,学生才明白优秀的习作不是信手拈来,是需要做充分准备的。自己之所以写不好,不会修改,是课前准备不充分。因此,习作批改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忘了对学生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例如,一位学生在习作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池塘里的“猪笼”草,叶子绿绿的,尖尖的,与别的树叶一样,叶子尖端处垂下的细丝顶端,它就是用来捕食昆虫的“猪笼”。这“猪笼”就像一个打开的胆瓶,是由深至浅的红色。仔细一看,“胆瓶”上面布满了细细的丝,像血管一样,富有生机。“胆瓶”上有一片小叶,那就是它的盖子,小时候是闭合的,长大后才会打开,“猪笼”的盖子只要打开以就不会再闭上了,这时它已经有了捕食昆虫的能力。这篇习作是小作者课前经过留心观察、搜集了解“猪笼”草后才写成的。习作批改时,我在这段话旁写上这样的批语:这次习作你把“猪笼”草的形状、颜色以及捕食的能力写得生动形象,与你习作前的认真观察、查阅资料是分不开的。老师为你习作准备充分点赞。并在引导学生习作修改,欣赏精彩片段时,再次给予肯定,其他学生就能针对自己的习作态度作评价,他们立马能明白,要把自己的习作修改好,还得留心观察,搜集整理有关材料。课后让学生再去观察,搜集整理有关资料进行一次修改。果然不出所料,有些同学除了认真观察外,还搜集积累了许多有关描写“猪笼”草的好词佳句,并运用到习作中。由此可见,对学生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及时的给予肯定,能起到很好的激发和引领作用。
二、不忘表达思想的正确引导
由于学生有限的认识水平,习作批改中,若一味的让学生自己改,学生就只会修改一下错别字,动动标点符号,更换词语,补充一些细节描写等。他们很难意识到自己的文章到底哪里出了错?自己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对以后人生观的形成会造成哪些不良影响?而人生观、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部分,习作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作者的人生价值观的导向。因此,老师们作为学生的导师,在习作批改的过程中,不能忘了学生习作表达思想上的正确引导。
例如,一位学生的习作《雨中》,在文章的结尾处这样写道:“雨天路滑,拉这么多东西,他为何要干这么脏这么累的活?肯定是他小时候不好好学习。要是我现在不好好读书,将来也是这样吗?”帮助别人推车应该是件好事,但小作者流露出错误的认识。根据学生的情况,我这样批改的,“下雨天,为什么农民还要冒雨往回拉洋芋?他们这样做只仅仅为了挽回自己的经济损失吗?如果在现实中没有这样的农民,会不会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可见农民更是我们离不开的衣食父母。”通过这样点拨性批语,学生认识到了农民之所以雨天急忙拉洋芋回家,不只是为了怕造成自身利益损失,还有为了更多的人的美好生活中有洋芋的这一物质带来的快乐。如果人人都看不起农民,都不去干那些所谓的脏活、累活、苦活,那么我们的美好生活将从哪里来呢?于是,这位学生在老师的正确指引下,把最后一段改为:“一条泥泞小路又湿又滑,农民伯伯没有放下手中手推车独自跑回家 ,他艰难地拉着那么重一车子洋芋往家赶,路上留下一道很深很深的车轮子的痕迹。他的精神把我深深地感动,我望着他那远去的越来越模糊的背影,心想: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也要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这样他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改变为他下一步改好自己的习作做了很好的铺垫,为他的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做了很好的奠基。
因此,在教学中,育人比教好书更重要。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在批改作文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别忘了对学生表达思想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受到正确的思想情感的熏陶,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不忘习作存在的个体差异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既然是人,必须具有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性,由于他们情商、智商、生活经历、思维方式、人生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是有差异的。因此,他们在习作中也会表现出个体的差异。他们有的语言组织能力欠缺,习作时无从下笔;有的习作中东扯西谈,表达无序,没有中心,没有条理;有的疏于积累和运用,在运用写作中腹中羞涩,勉强写下几句也只是空谈连篇。但在习作批改的过程中,老师们对班级里的每个孩子都采用同一尺度进行批改,往往忽略了孩子们习作的个体差异性,从而使孩子们对习作失去信心,特别是后进生对老师批改的情况根本不在乎。这样就失去了习作“批”的激发和引领,更谈不上修改了。
故而设计习作评价标准表是“争夺星级作文小冠军”系列评价活动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作文批改的一大利器。科学性、可行性的评价标准表,才能达到正确导向性的作用,才能决定学生习作的发展方向。我们可根据新课标对小学各学段作文的目标要求,依据单元目标的具体内容和习作要求,合理设计好相应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和指导。此评价标准从内容材料、语言表达、创作新意、习作习惯和情感态度等五个方面来设定,每一方面又分成一、二、三、四、五个等级,分别给予五、四、三、二、一颗星。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作文水平在各方面是否符合相应的条件而给出相对的星星级别。例如,语言精练准确,能恰当地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有创意的表达,同时习作习惯好等的作文确定为五星级作文;文章选择材料得当,习作有创意、有新意,能抓住细节描写的评定为五颗星级作文;没有错字、别字,书写规范、认真,卷面工整、美观,能按时写完,写作态度好,乐于写作,等的给定为五星级作文。考察学生的审题立意和构思选材是第一条评价标准。作文的语言表达是第二条评价标准。作文的创造性是第三条评价标准。书写习惯、情感态度是第四条评价标准。学生也能在这五个星级中不断的进级,不断地要求上进,追求达上一个级别而努力奋斗,在一级级向上攀登进行中,提高了习作水平和能力。可见,习作批改的过程中,关注学生习作的个体差异,分层次、多角度的评价,有利于学生习作的发展。
(责编:曹勇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