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群文阅读更好地为习作服务
蛟洋中心小学 张锦棠
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为写作服务的。 “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提出的。然后把目标细化到小学、初中的各个阶段,有着非常明确的导向。而习作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要孩子们有较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没有积累,就不会有良好的语感,也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写作能力。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意思。高质量的阅读教学必须要有大量的阅读,必须要与习作的教学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才是形成能力的不二法门。群文阅读就这样应运而生了。从多篇文章中学习和发现习作的要素,是群文阅读的一种手段和过程,提高写作能力才是目的和归宿。下面,我就“如何让群文阅读更好地为习作服务”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相同主题的群文阅读,让孩子们知道同一主题可以有多种写法。
比如在“我爱阅读”的群文阅读可以这样设计:
1.回顾第一单元里学习的课文,在这四篇课文中,作者写了关于读书的哪方面的内容?你从这些人身上感受到了什么?
《窃读记》中的小女孩,尝尽了“窃读”的滋味;《小苗和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季羡林的交流,从而得到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的见解,让我们从中得到启示;《走遍天下书为侣》告诉我们要以书为伴,以书为侣,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我的“长生果”》通过著名作家叶文玲童年时读书,作文的经历,点明了读书对写作的影响。
2.小结:大家把课内的几篇课文读得非常透,理解得十分准确。每一篇课文都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无限热爱。在《同步作文》中,也选编了九篇以读书为主题的文章,我们重点阅读了三篇。这几天,大家都进行了认真地阅读,并且填写了相应的《同步阅读》卡。请小组相互交流,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出自己的不同地阅读体会的。可以读一读,再讨论讨论。
3.学生汇报:
《背书》:
生:作者在寒冬,顶着凛冽的北风,冒着飘飞的雪花,站在猪舍旁,在昏暗的油灯下背书,我特别的感动。
师引导孩子读最能体现作者苦读的重点段落。
师:用一个什么词,可以概况作者读书的情景?(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坚持不懈……)
生:“母亲看着我冻得红肿的手背,心疼的直掉泪。”我也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
作者就是这样表现自己对读书的执着的:不管周围环境有多恶劣,作者仍然坚持早起背书。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写?
《高尔基的童年》:描写了高尔基童年时想方设法读书,他读书的热望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在长明灯下夜读;以借阅书作为报酬;为了用一丁点蜡烛读书,与女主人斗智斗勇……我们也可以模仿他,写下自己读书的热望。
《生命的一部分》告诉我们:当书构成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以后,我们的灵魂必将变得充实而丰富。
4.通过大家认真的阅读,我们对这3篇关于读书的文章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3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对读书的热爱、执着和热望,它们的角度不同,表达方式也不一样。我们可以模仿其中一篇写好这个单元的作文。当然,你如果对其他6篇的哪一篇有相同观点,或者让你感动,也可以模仿那一篇。
二、相同结构的群文阅读,让孩子懂得构段谋篇的方式。
段落与篇章的构思,要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要渗透。只有群文阅读教学才能最快让孩子们对特定的构段谋篇的方式有比较深刻地认识,并且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系统中。因为一段段,一篇篇相同结构的文字反复出现,孩子们的认识就能由浅入深,就能很好地领悟语段是怎样构思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构相同的几篇文章反复出现,写作思路就清晰了,怎么写孩子们也就心中有数了。
比如教学《彩色的非洲》时,就可以选以总分方式构段的几篇文章设计群文阅读。《彩色的非洲》是一篇非常完美的以总分形式构段谋篇的文章,整篇文章按总起、分说、总结的结构来布局:它的开头是“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蓝天、骄阳、绿树、红土、彩花,以及皮肤油黑发亮的黑人兄弟,构成了七彩的非洲!”结尾这样写“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分说部分也基本都是按总分构段的。第二、第四、第五自然段的开头,同时又是该段落的中心句。总分结构怎样在段落中运用,在这里就有了很好的“注脚”。这篇文章就作为指导孩子用总分结构来构思习作的范本,再用其他几篇文章作巩固,最后让孩子们做模仿练习。
当然,文章的构思方式还有多种多样,像倒叙、插叙、一波三折等等。这些都可以运用群文阅读来来认识、巩固和内化。
三、相同方法的群文阅读,让孩子们知道怎样表情达意。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的《太阳》是一篇说明文,它集中了最重要的几种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假设法等。整篇文章思路严谨、用词准确、表达形象,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范文。为了孩子们与了解更多科普性的说明文,为了更好地学习说明方法,体会这类说明文的特点,并在习作中加以应用,我把它五年级的《鲸》,再加上课外的一篇《最早的桥》,设计成一节群文阅读课。我用《太阳》为范文,介绍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讲清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好处;然后用《鲸》《最早的桥》作为孩子们的“练兵场所”;最后进行仿写练习。这样环环相扣,孩子们对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就熟悉了,能用了。
再比如:《落花生》《白杨》《桃花心木》这三篇课文可以组合在一起进行群文阅读。因为它们的表达方式都是“借物喻人”。这样孩子们就清楚了什么叫“借物喻人”,知道了这类文章该怎么写。
四、相同内容的群文阅读,让孩子们懂得同一意思可以有不同表达。
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写作知识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起抓,反而让孩子们无所适从,不如在一组阅读材料中要确定一个“点”,重点剖析和突破这个“点”,同时兼顾一类文本的统筹规划。实际上,从从写作素养建构的层面说,那是思考、细化习作的教学的目标。比如《可爱的草塘》有一段写水的,采用排比和对比相结合的方法来写,写得很好。同样写到水清的文章还有《桂林山水》则把漓江水同大海、西湖作对比突出漓江水的特点,同时又用比喻和排比相结合的方法,写出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可谓是神来之笔。同样写到水的文章还有《五彩池》。这三篇写景的课文就可以“打包”了,设计成一节群文阅读课,让孩子们找到写水的部分,在充分地朗读中体会作者不同写法的巧妙之处。再让孩子们模仿它们,写写自己家乡的水。学以致用,领悟就会更深一层。
再比如,在《林海》一课的教学,就可以和《鸟的天堂》《可爱的草塘》《草原》组合在一起,设计群文阅读。因为这些篇目中有关于绿的描写片段。如《可爱的草塘》写绿运用了夸张、比喻、拟人和化静为动的方法,让满眼的绿活起来了,读起来又朗朗上口,有着节奏和韵律的双重美。《鸟的天堂》中写大榕树的绿又别具匠心,写出了古老的大榕树仍然充满了生命力。《草原》则用诗一般的语言把草原绿的范围广,绿的线条美,绿的程度深给写了出来。孩子们在充分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练笔,写出心中的绿色。这样孩子们有了积累,学会了借鉴,笔下的绿色就灵动多了。
有经验的老师知道:读和写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不存在单独的读,也不存在单独的写,“读”是写的积累和借鉴;“写”是读的运用和实践。习作就是在阅读积累和言语表达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由于孩子们还处于习作阶段,我们一定要以群文阅读的方式,为他们夯实阅读积累,为他们认识、理解和内化各种写作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编:曹勇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