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杭——教师进修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进校处室 > 小学教研室 > 小学语文
【读书心得】带着思考教书,怀着真情育人
发表日期:2018-06-13  [字体显示:  ]  [收藏]  [打印]  [关闭]
                           

带着思考教书,怀着真情育人

——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有感

上杭县临城中心小学   何春香

受着近几年迅猛发展的网络以及方便快捷的微信的影响,原本热爱看书的我,已经很少有耐心去看完一本纸质书了,偶尔会点点“知识快餐”——仅找找急用的相关信息。当我翻开于永正老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一书的目录时,一股亲切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做甘草”“童心未泯”“激励”“明天的风景”这些平实朴素的词句如春风拂面,唤醒了我心底最真实的情愫,令我感慨万千:我们也是也应该是这样的老师啊!可是,曾几何时,我们失去了初出茅庐时的拼劲,失去了努力进取的激情,慢慢地让惰性侵蚀了原本热血沸腾的心,忘记了面对学生微笑,随之而来的却是对学生恨铁不成钢的愤懑……

关闭了微信中的聊天群,放开了一有空就搜索的“腾讯新闻”,前后花了近六个小时,我读完了于永正老师的这本书。于老师在书中表达出来的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忘我投入,对一届又一届学生的真情关爱,深深地打动了我这颗日趋淡漠的心,给了我继续前行的目标和动力,时时提醒自己朝着目标前行:

一、带着思考教书,完善教育教学行为

“带着思考教书,才能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轨迹,少走弯路,避免误入歧途,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教育是一门艺术,它所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作为教师,我们无法用统一的标准、一成不变的方法去面对这些孩子。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学会思考,带着思考教书,学会用最适宜学生个体发展的方式去影响学生,完善教育教学行为,尽量让自己的工作方式、工作方法适应时代的变化,适应学生的发展。

在三年级习作教学时,我会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尽量做到“因材施教”。比如,习作基础好的,写作时不但要按要求完成,还要适当提高难度:用词造句准确生动,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等等;基础一般的,做到文从句顺,意思明白,稍有主次即可;基础薄弱的,做到句子通顺,不写错别字就行。这样一来,学生目标明确,而且老师在评改的时候也能做到有的放矢,学生自然就会喜欢我的课了。

二、带着童心教书,成为是师非师之友

“岁月的刻刀可以在我脸上刻上深深地的、密密的皱纹,却刻不到我的心上。”于永正老师保持着一颗不泯的童心,他的好奇心,他的“孩子气”,他对学生的理解与体谅,使他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大朋友,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己,成了值得信赖的师长,这种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既给了孩子们幸福的童年学习时光,也给了老师走下讲坛,与学生同欢乐共甘苦的光荣岁月。记得六一节的那天,班级的游园活动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因为这种时候,老师与学生坐在一起,没有了平时课堂上批评犯错学生的严厉,没有了布置作业时的“狰狞面目”,更没有试卷讲评时恨铁不成钢的“痛心疾首”……老师和学生一起唱歌,一起表演节目,一起大口吃着平时严禁学生带入校园的各种零食,这时的老师就是一个大孩子,怪不得学生会感慨道:“我想天天都过儿童节”。“亲其师,信其道”,试想,假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课间活动时与学生一起看看书、说说话,一起跳跳绳、跑跑步,一起写一写、画一画,何愁学生不把我们当成知心朋友呢?于永正老师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他和学生一起参加扛枪军训,一起爬山野游,一起钓鱼玩乐,让孩子们度过美好的童年时光,这样的老师,哪个孩子会不喜欢呢?岁月改变了我们曾经年轻靓丽的容颜,但给了我们人生的智慧和启迪,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同样能拥有一颗不老的童心,让我们的教学工作成为真正的艺术,焕发出人性的光辉。

三、带着真情教书,成就学生精彩人生

    “用童心润童心,用真情换真情,用行动推行动,用激励促成长”。这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孙景华对于永正老师的评价。是的,教育就是一个用“情”浇筑的事业。“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如果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那么,它的第二个名字叫‘激励’”。

“教育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一切都在细枝末节里。正是这些细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引导着学生。”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眼里有学生,那么,对学生的激励、赞美的理由是如此丰富,如果运用得当,必然能让学生铺就精彩人生的康庄大道。这一点,于永正老师归纳出的五条原则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五条原则分别是:针对性原则,实指性原则,引领性原则,及时与重复性原则,鼓动性原则。在这五条原则里,始终贯穿着于老师的“生本思想”:想学生所想,所有的激励,目的都是育人,所有激励性语言都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有针对性,目的明确,效果显著。对此,我也深有体会。

     就拿现在五(3)班的刘XX同学来说吧,这是我这学年帮扶结对的一位学生,该生性格固执,调皮捣蛋,整天惹是生非,从不主动完成作业,成绩较差,他在校并没有真正的朋友,只有几个在他威逼之下为他跑腿助威的“兄弟”,他的家庭情况较为复杂(该生至今仍没有户口),如果学校想让家长配合学校的工作,那几乎是天方夜谭(母亲出走,继父重病,祖父老年痴呆)。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用常规的说教丝毫不起作用,班主任为该生伤透了脑筋,该生的表现也让班级在各项评比中受到负面影响。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必须找到教育他的突破口,找到他的“软肋”。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以及与班主任俞雪连老师的交流,我发现他爱听表扬的话,于是我们密切关注他的表现,只要一发现他的哪怕是微小的闪光点,就及时给予表扬,刚开始,只要他上课不捣乱,我们都会表扬他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但是,由于家庭教育缺失,该生的表现时好时坏,如果三天不找他谈话,他必定会干出一两件让老师同学生气的事:无缘无故打人,故意乱扔垃圾,欺负低年级的同学,在学校食堂扔饭菜……当然,在学校老师的密切关注下,刘XX同学有了明显的进步。不过,我常常想:虽然现在这孩子学校、老师管得紧,关心他,鼓励他,他也不再那么明显地抵触老师了,但是将来到了社会上,他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他会有怎样的人生之路呢?为此,我们揪心而又无奈。

说实话,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为了职称、为了名义,我们渐渐背离了教育的初衷,忽视“育人”的工作,渐渐成了一名教书匠。于永正老师的这本书,醍醐灌顶,唤醒了我日渐疏离的“学高为师,身正乃范”的座右铭,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学生,在心中重燃对学生、对教育的热情、激情、真情,我愿带着思考教书,带着真情育人,做一名真诚智性的老师,培育出真诚智慧的学生,成就学生精彩人生。

(责编:曹勇珍)

 【收藏】 【打印】 【关闭
“中国·上杭”网站群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