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内驱 提高能力
——如何引导学生自改作文
官庄中心小学 吴思禄
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三十多年来,在作文教学上,进行了许多探究,特别是在引导学生自改作文能力上进行了反复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注重从“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分享乐趣”等方面调动学生自改习作的内驱,从而变“要我改”为“我要改”,有效地增强了学生自改习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切实全身心地参与到习作修改的实践中去,通过方法渗透和切身体验,培养学生自改习作的能力,从而达到“我会改”的目标。具体说来,在长期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
一、运用典故,树立自改习作的信心。
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培养,首先要克服其不敢改与不想改的恐惧心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笔者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成功伟人的事迹。如小学时不会写文章,后来成名成家的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苏小妹的“淡月失梅花”中“失”字的妙用;叶圣陶先生批改的“作文上的红圈圈”等等。教育学生不怕失败,敢于向失败挑战的精神。让他们认识到:只要坚持不懈,胜利一定是属于自己的。以此同时,教师出示以往修改得比较好的学生作文为范例,让学生树立“你行我也行”的自信心。
二、经历过程,激发自改习作的兴趣。
笔者采用各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一)、建立“文章诊所”,在取得学生本人同意的前提下,先让语文科代表把一篇比较具有普遍性问题的文章贴在班级“文章诊所”栏上,再让全班同学“会诊”,然后把修改建议汇总到语文科代表那里进行综合、评估;接着贴出修改稿,最后再到笔者这里拿笔者的修改稿贴出去,看看异同之处在哪里。激起学生想跟老师PK的求知欲望。(二)、笔者发给学生统一打印有修改过程的作文内容,教师提出修改要求,并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做到胸有成竹,唤起修改作文的冲动。(三)、设立名家修改专栏,让学生领悟一篇文章在名家手里是怎样化笨拙为神奇的。(四)、设立自改进步奖栏和优秀评改展示栏,目的是及时鼓励和表彰学生,调动学生自改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教师在激发了学生自改作文兴趣的前提下,指导学生把以往经多次修改后,装订成小册子并加上一些富有特色的题目,如《收获》、《童年的色彩》、《处女地》等等,在班级里展出,让学生之间互相观摩,在这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激发了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
三、参与合作,提高自改习作的能力。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教师必须在每次指导学生自改作文前,先审阅学生作文,找出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现场修改讲评,并提出具有指导性的修改意见,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优差兼顾,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由于小学生自改作文的意识还比较薄弱,教师必须加强指导。继而再分组进行自改。在分组时,一般以四人一组为宜,每组尽量科学搭配作文水平差异和男女比例均衡。然后征得学生本人同意的情况下,选两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即一篇用于学生组内讨论、修改,让其进一步明确修改时应注意的事项;一篇用于师生共同修改,让学生明白本次作文的特点及具体的修改要求;笔者还要求每位学生的作文都必须经过本组三个同学的修改,修改完后,再由作者借鉴本组同学的修改建议自批自改,在此修改过程中,组内有不同见解的可以相互提出意见,有疑问的或难度较大的教师共同参与评改。这样,学生自改作文的环节实际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作文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必须考虑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优生应重在提出要求,针对要求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对个别后进学生应加强有针对性的指导,做到优差兼顾。多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有的放疾的进行自改作文的教学。
四、乐于分享,共享自改习作的乐趣。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生在自己的不断努力下,改出了自己想要的作文,这就给学生树立了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这种自豪感和成就感学生自己独自分享就显得不够完美了。在此,教师应纵容学生与全班同学分享,如,学生互相交换习作、教师用多媒体大屏幕展示、班级中的习作园地张贴、班级群里发布等等。让学生从中学到各自的写作特点和方法。这样,既学习到了各自作文中的写作方法又享受到了各自在自改作文中的乐趣,取长补短,其乐融融。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美好心灵,塑造了学生的健康人格,让学生去面对失败、面对挫折,逐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营造快乐作文的氛围,始终保持爱说爱写、想说想写、争说争写的积极心态。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良好的写作氛围。
综上所述,笔者关注学生自改作文的情感因素,让学生明白“文不厌改”的道理,认识到自改作文的重要性,自改习作的内驱力得到充分调动,学生更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自改习作的实践中去了。同时,也不忘学生自改习作的能力培养。这样,两条腿走路,学生“乐改”、“会改”、“善改”的习作目标的实现就指日可待了!
(责编:曹勇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