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浅”地教,“匍匐”着走,只为语文
——读《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后感
上杭县教师进修学校 曹勇珍
“浅浅”地教语文?
带着疑惑和好奇,我网购并阅读了《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这本书。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是浙江省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所著。书中精选了肖培东老师在全国各地示范课中的十六个经典课例,涵盖中小学课堂,以教学沙龙的形式给人以现场感。钱梦龙、黄厚江、王崧舟、王君等十六位语文专家精彩点评。每篇实录都附上其教学理念、教学思路、课堂教学细节、教学感悟,可谓篇篇精彩,更富有启迪。而所有的精彩凝聚起来,又凸显了肖老师独特的教学理念:浅浅地教语文。教字,教词,教句,教篇章,教我们能感受到的也应该要感受的思想。
当下的语文教学颇受诟病。我们不少语文老师,对自己语文课的专业教学缺乏清醒的认识。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致忘记了当初为何出发。”钱梦龙先生说:“在这一点上,培东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教学的取向始终是明确的。”纵观肖老师的课例,正是如此,肖老师的课堂始终贯穿他的语文意识,他明白语文课就该教语文的东西,“浅浅”地教,“匍匐”着走。
1.尊重文本语言
肖老师的语文意识首先体现对文本的尊重上。语文学科以“文本”这一独特的知识呈现方式有别于其他学科。也正是她的独特性使语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以“文本”为教学的基点。唯有文本,才是学生与作者情感沟通的起点;唯有文本,才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媒介。对文本的尊重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即是对文本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和运用训练。不可否认,语文是具有多元要素和多元目标的学科,但语文教育有其最核心的目标,那就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肖老师的课堂,始终“贴着语言文字行走”,“在语言丛林和字里行间穿行”。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真正体味文字的奥秘,进而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语言。语文教学如果仅仅关注“写了什么”“运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未免有点舍本逐末。
2.重视朗读
哲学家卡西尔曾说:“词不像雕塑那样去使用一种石头、青铜之类的惰性材料,词比起声音来还要显得‘透明’些,也就是说词所传的符号不再需要思想,它本身就是思想。”的确,文本语言就是一切内涵,一切情感,一切思想。领会这种内涵,理解这种情感,揣摩这种思想,肖老师借助的是“朗读”这一手段,他认为朗读是让学生贴近文本的最好方式。
钱梦龙先生说:“读是语文教学基础的基础,核心的核心。”“学生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积累语料,形成语感,悟得语言规律,发展语言能力,同时又接受文本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情趣、情操、价值观的熏陶感染。”朗读既是音韵的欣赏,又是文字的咀嚼,还是情感的初次碰撞,或冲突,或认同,或内化,或共鸣。朗读,怎么读?哪些词重音读?用怎样的语气读?用什么情感读?是一种技巧,是一项语文能力,更是语文素养。
肖老师喜欢反复朗读,不是因为他擅长朗读,更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出色朗读,而是把朗读当作一种教学的基本手段,通过朗读,教会学生读书,读童话,读小说,读散文,读文言文……肖老师重视朗读,每课必读,每读必有其深意。肖老师的每次的朗读,不是为朗读而朗读,而是直达文本内核的,是真正呈现学生理解状态的朗读,是提升学生语文水平的朗读。
3.遵循文体
潘新和教授说“阅读与写作思维也可以说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离开了文体,必定是不得要领的。”语文教学同样如此,“是什么”就得“教什么”。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要依据文体而行。
肖老师说:“知晓课程意识,还要彰显文体意识。课程思维外,我们的教学思维首先是文体思维,其次才是文本思维。”如《皇帝的新装》一课,肖老师直接从童话入手。“你们知道《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生答)童话。”“同学们,以你的读书经验,你怎么就判断《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呢?”学生很快就想到了童话的最主要特点是“夸张”和“想象”,接着肖老师指导学生品读文中“夸张”的语言,而在最后,肖老师又让学生“想象”童话的结尾,旨在加深“童话”这一文体的理解。教学成了浸润心灵的行为,可同成了情感共鸣的场。“教童话,我想从童话入手。”——肖老师如是说。
《课标》指出:要根据不同文体特点,把握目标重点,进行个性化教学。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注、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注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扣住文体来教学,彰显文体意识,这是我们的专业立场和职业尊严。”肖老师在文中这么说,我们谨遵教诲。
4.贴着学生实际解读文本
教学是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而成功教学的前提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深入。进入教材的文章无论长短,每一篇都是“一口可以无限汲舀的‘深井’”。肖老师在他的教学感言里一再地告诉我们他解读文本的法宝是反复地读,贴着文本语言“匍匐”行走。
所谓的“教”不是把教师自己从文本中读出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学生,或牵引他们向前。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说的:“学生是学习、认识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认识是学生的认识,老师是不必代替也不能代替的。”所以,解读文本时还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考虑学生即将面对或发生的学习问题,考虑学生思维的动态发展,以此来确定哪些问题要解决,哪些知识是重点,找准学生疑点、教材的重难点、发展学生思维的生长点。从学生的角度细读文本,贴着学生实际精心备课,才能带领学生走入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才是有效的文本解读。
一次次读文章,细细咂摸一两句话,几个词,甚至是一个标点,抓住这些血肉,深入文章的内涵与情感。一遍遍读文章,读出性格,读出文本的内隐价值。有些文本粗看似乎浅显易懂,似乎没有什么语言特色或深刻内涵,我们会觉得没什么好教的。但实际上,不是没什么好教,也不是没什么好学,而是我们缺乏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如果我们“从文字的缝隙外捕捉文字背后的情感”,细细爬梳文本的词句,品味精彩优美的语言文字,挖掘文本的内在意蕴,就能引导学生走进作者内心,触摸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的心声,获得与文本的感情共鸣,那么,简单的文本就会变得不简单。肖老师用他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解读文本的关键是贴着文本“匍匐着行走”,认真深入地研读,大到整篇课文,小到一个词语、一个标点,都要反复品味,仔细琢磨,整体观照,把自己带进文本去亲历,去探寻,去感动,才能与文本亲密接触,血水相融。这样,我们在课堂上才能成为一个谙熟一切的向导,在前边引领着,提示着,点拔着,学生才能向文本走去,既看到文本表面的风景又领略到文本背后的绚丽,才能从中汲取生命滋长人生发展的水分和养料。“行走,贴着文字的大地。然后,你奔跑,你飞渡,朝向那一片灿烂。”
5.贴着文本设计问题
读肖老师的课例,常常会被精妙绝伦的问题设计深深折服,也常常心存一个疑惑:这些精巧的教学设计是从哪里来的呢?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带领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发新的问题,所以,教师自己先得走进文本,深入文本,从文章的细处去发现问题,从对语言文字的研读、咀嚼、品味中去发现问题。用肖老师的话说,是“贴着心读”才会有所发现。读书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发现问题,完成教学设计的最重要途径。设计课堂问题,不能照搬教学参考上的东西,也不能到处借鉴摘取,而是要反复品读文本,读出文本中潜藏的风景,读出文本的深刻和感动,读出文本的精巧与匠心。以读促发自己思考,以读助推自己了悟,由此方可触碰到文本的内核,发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拨开繁杂的草丛,找到最亮丽的一株种成课堂的大树”,形成有价值的问题设计。读,贴着心细细地研读,才是语文教学的大道。而肖老师说,“得大道者,必有大德、大学问、大智慧、大涵养”。
肖老师的课,问题不多,但能给学生极大的思考空间,而且几个问题有梯度,相互关联,自然推进,最后直击文本深处。如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结课阶段的一个片段:
师:我们接下来再读一读课题,除了“花”字美,课题中哪个字最美?
生:在课题中除了花美,还有“自己的”“别人”最美。
师:“自己的”很美,人要有自己的花,民族要有自己的花。“别人”很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一切都可以归结到哪个字上?
生:“看”。
生:我认为是“让”,很主动地为别人。
师:看花美,但是“让别人看花”的“让”字更美。我们不仅学到了花的美,还有“让”中的心灵精神之美。这不仅是德国的脊梁,也应该成为所以民族的脊梁,我们的精神家园的脊梁。一起来读一读德国的花美,把花的美装进我们的内心深处……
总感叹肖老师的课有深度,问题设计巧妙有层次,总能搭建起一个立体的课堂,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让听课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读他的一篇篇教学感言,明白了巧妙的问题不是“设计”出来的,不是书写教案时“想”出来的,而是课前一遍遍“读”出来的。
6.贴着文本学习语用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用文字运用,包括理解别人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听、读)和自己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说、写)。这是语文教学的本体性内容,是语文学科“独当其任”的任。从学习阅读的角度来看,本体性内容是文本形式和文本解读的策略与方法。也就是说,教学生学习阅读,重心有两个:(1)学习文本形式——作者怎样构思行文、遣词造句;(2)学习文本解读的策略与方法。
肖老师在教学小说《沙之书》时,紧紧扣住“小说虚构的真实性”的本体性教学内容,教学生理解文本中作者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①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②这是一本怎样的书;③作者怎样把假故事写得像真的;④怎样给文本重写一个结尾。第①②个教学内容,是理解文本内容;第③④个教学内容,是理解文本形式。在当前“语用”一词成为学界热词的时候,肖老师保持一定的清醒:尽管文本内容(“写了什么”)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本体性内容,却是与本体性内容(“怎么写的”)相联系的重要内容,是理解本体性内容的基础。因此,肖老师老老实实教学生老老实实读书,从理解文本内容入手,理解文本形式,训练语文能力。
这种对文本“怎样写的”的探究,正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而我们常见的一些课,却把重点摆在了文本“写了什么”上。这是对语文教学内容本末倒置的错误理解,这种倾向亟须得到纠正。
掩卷冥思,肖老师说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我们要浅浅的教语文”。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李镇西教授说:“哪有那么多‘理念’‘模式’啊?语文教育其实很朴素的,因为语文本身就不需要任何花哨的标签。课堂上,领着学生读一读,议一议,问一问,说一说,练一练……其间妙趣横生、开怀大笑,或热泪盈眶,心灵激荡,就是很好的语文课了!”是啊!淡淡过生活,浅浅教语文,这也是人生美好之事!
读《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这本书,我常常对比我们的老师的教学,也反照自己的教学指导和设计,在对比中照见的是肤浅的自己,粗陋狭隘的自己。虽然可能永远也到不了肖老师那样的高度,但是我会努力追赶。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语文,我不会放弃。
“浅浅”地教语文!
2018年7月